科普動態
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學家利用57余萬張實測照片和海底地形地貌等資料,于近日制作完成了一套海底VR展示研究系統,用于精細海洋調查研究。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助理、研究員李超倫介紹,這套VR系統的海底虛擬現實場景是基于2016年“科學”號科考船搭載的“發現”號深海纜控潛水器,在南海海底執行“深海近海底理化條件的現場觀測與分析”項目的三個潛次調查中,距離海底約3米左右航行,采集的200G的調查資料,包括海底地形、地貌、拍攝的57萬余張高清照片等多種資料,經過數據處理、拼接制作而成。所繪制的海底地形面積約25400平方米,其中包括一個冷泉噴口和大量貽貝和鎧甲蝦的生長和分布情況,以及科學家布放的深海著陸器、海底原位生物培養裝置和誘捕裝置等。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欒振東介紹,這個區域的水深約1120米至1240米。當時,無人潛水器下潛是國內首次利用了搭載的近海底地球物理探測系統、三維激光影像系統與國產長基線定位系統配合作業,因此每張照片都有精確的水深和位置信息。同樣,在海底虛擬現實場景中的任何一個點,都可以精確識別其水深、位置、底質類型,所以對實際科學考察過程中生物和地質樣品采集、深海原位設備布放、拖網調查區域的選取和生物定量研究方面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戴著VR頭盔進行體驗時,可以看到高清的海底碳酸鹽巖和生物的分布情況,以及冷泉噴涌的場景,并且可以隨意轉向和走動,目標物搜尋,調整燈光設置,如臨其境,和人搭乘潛水器下潛看到的場景是一樣的。

  李超倫表示,這套VR系統為科學家還原了一個真實的海底場景,有助于科學家在這一區域反復研究,并且能為將來這一區域的科考設計提供重要資料參考,提高調查精度和科考效率。  以后采集到新的影像和調查資料,再添加到VR系統中,展示和管理研究區海底虛擬現實場景,對比研究海區,可了解這一區域的地質、冷泉和生物的變化過程。

  此外,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還承擔了中國科協虛擬現實科技館“龍宮探寶”項目,制作了專門用于科普的可交互虛擬現實場景,包括西太平洋雅浦海山、南海冷泉和沖繩海槽熱液三種典型的深海研究區域,體驗者可以操控科考設備,身臨其境在深海開展海洋生物、沉積物采集等科考活動。  “龍宮探寶”深??瓶继摂M體驗軟件是利用“科學”號及其搭載的科考設備采集到的真實深海影像和調查資料,通過VR技術進行了還原和優化,使得視頻圖像更為美觀,更具互動性和沉浸感,近期將在國內部分科技館亮相。  

附件:
    9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视频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_国产苏怡静事件在线看_欧美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