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之美,在于那些精密的分子結構,在于那些五光十色的化學反應,更在于那些拿在手上的“瓶瓶罐罐”。太多人沉迷于微觀的化學結構和宏觀的化學反應,而忽視了手中化學裝置的精美。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化學裝置漸漸由繁至簡,往往由機械批量制造。但在人類剛剛迷上化學的化學革命時代,那些化學大家們純手工打造的化學裝置其實有著驚人之美。為了留住這些化學裝置的美麗,美麗化學團隊(beautifulchemistry.net)與上海映速藝術家合作,在保證科學準確性的基礎上,用一流的電腦圖像還原了化學史資料中的原始化學裝置,力爭達到照片效果。
波義耳真空泵,1660
梅奧研究蠟燭燃燒實驗裝置,1674
黑爾斯研究物質發酵產生氣體的裝置,1727
普利斯特里氣體實驗裝置,1774
普利斯特里用電火花引發氣體化學反應的裝置,1774
舍勒制備氧氣實驗裝置,1777
卡文迪許研究氫氧混合爆炸的裝置,1784
拉瓦錫水銀氧化實驗裝置,1789
拉瓦錫紅磷燃燒實驗裝置,1789
拉瓦錫研究物質發酵產生氣體的裝置,1789
伏打電堆,1800
戴維安全燈,1816(左),1818(右)
李比希有機物元素分析裝置,1837
基爾霍夫光譜儀,1860
“美麗化學”項目的負責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傳播與科技政策系特任副研究員梁琰在接受國外媒體郵件采訪時談到:“在這200年間,化學從被視作一門實用技藝和神秘煉金術,逐漸開始轉變為一門精確的自然科學?!彼f:“我們希望人們能夠從一個全新角度重新審視這段歷史,那就是實驗儀器所發生的演變?!?/p>
梁琰和專業CG制作公司上海映速(IHDT.tv)合作,制作出這些攝人心魄的藝術作品。他說:“我們非常小心,努力確保每一個細節在科學上都是精確無誤的?!钡c此同時,他也必須能夠讓藝術家們擁有一定的創作想象空間。梁琰擁有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材料科學博士學位,但他長期以來也一直對藝術和圖形設計充滿興趣。目前他在中國科技大學開展可視化科學傳播項目的研究工作。
他說:“科學的美麗之處常常會被掩蓋于科學文獻之中,普通公眾根本無法觸及。我想,或許正是我的科學背景和自學成才的計算機圖形知識讓我能夠找到那些有趣的話題,并利用公眾更為熟悉的可視化的手段呈獻給他們?!?/p>
除此之外,這些瓶瓶罐罐和綠色相搭配,更添理性中的柔情
只想安靜的做一個文藝理科生,嘿嘿。。。
本文內容部分內容來源于美麗科學,圖片來源于網絡
由"生活中的化學”編輯整理,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