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掃描
您當前的位置 :

 轉變發展方式調研行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院校篇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紀實

本報記者 鄭 楊

鮑魚、扇貝、對蝦……昔日豪門餐桌上的盛宴,如今已悄然進入尋常百姓家。很少有人知道,這與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數十年來在科技成果產業化上的不懈努力密不可分。今天,全國海珍產品的種子70%都來自該所。作為“轉變發展方式調研行·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系列報道的首期典型案例報道,讓我們關注中科院海洋所在科技成果轉化之路上的探索歷程。

“三次浪潮”引領海水養殖

中國的海水養殖產業從零開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最關鍵的是其中三次產業浪潮。

夏末涼爽的海風吹過,青島市第一海水浴場周邊游人如織,酒店林立,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安靜地佇立其中。10月,海洋所將迎來成立60周年的盛典。

研究所附近一家酒店的自助午餐,供應各色新鮮海味。其中,一種色彩鮮艷的橙紅色扇貝備受食客喜愛。記者取來品嘗,只覺肉質細膩,非常鮮美?!斑@就是我們培育的‘中科紅’海灣扇貝?!焙Q笏ぷ魅藛T自豪地介紹。從2003年起,海洋所對“中科紅”海灣扇貝以邊研究、邊應用的方式逐年推廣,近年來合計養殖8.1萬公頃,產量155.6萬噸,產值66.1億元,目前已占海灣扇貝總產量的70%,增加就業12000余人。

事實上,今天全國海珍產品的種子70%都來自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借海洋所成立60周年之機,記者了解了其科技成果產業化的輝煌歷史。

海洋所副所長張國范研究員告訴記者,中國的海水養殖產業從零開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最關鍵的是其中三次產業浪潮。正是海洋所老一輩科學家們開創和引領了“三次浪潮”的興起和發展。

第一次浪潮是上世紀60年代以來,以海帶養殖為代表的海洋藻類養殖浪潮。以曾呈奎院士為代表的海洋科技工作者發明了筏式栽培和陶罐施肥等養殖技術,解決了海帶南移的關鍵技術,推動了海帶人工養殖在中國全面興起,使我國海帶總產量迅速成為世界第一?,F在,全世界80%的海帶產自中國。

第二次浪潮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以對蝦養殖為代表的海洋蝦類養殖浪潮。劉瑞玉院士等科學家首先培植出了人工親蝦,突破了對蝦工廠化全人工育苗技術,并在全國沿海率先推廣,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長期依靠捕撈天然蝦苗養殖的局面,使我國對蝦養殖產量躍居世界首位。

第三次浪潮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以海灣扇貝養殖為代表的海洋貝類養殖浪潮。1982年,海洋所張福綏院士首次從美國引進海灣扇貝,并突破了產業化的一整套工廠化育苗關鍵技術,在我國北方海域形成了海灣扇貝養殖新產業。目前,我國貝類養殖產量居世界第一。

“海洋所作為國立研究所,如何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經濟發展、百姓生活做貢獻,這是我們一直思考的問題。先輩們作了很好的鋪墊,找到了一條讓百姓致富的道路———搞海水養殖。在龐大的世界海水養殖產業里,中國的產量占了三分之二?!睆垏墩f。

新時期,海洋所繼續堅持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針對我國海水養殖產業良種匱乏、養殖模式粗放等問題,開展了一系列新品種的培育和健康養殖技術研究,培育出“大連1號雜交鮑”、“龍須菜981”等新品種,雜交鮑其產業覆蓋率已達98%以上,引進推廣的凡納濱對蝦在蝦類養殖產業中已經占80%以上。這些優良新品種的推廣有效改善了水產養殖產業結構,保障了水產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兵團式作戰”破解產業難題

企業與海洋所的合作經歷了“牽線式”、“攜手式”到“捆綁式”三個階段。

這次采訪正值海洋所承擔的中國近海海洋觀測研究網絡———黃海海洋觀測站運行一周年,令人驚奇的是,這個以監測海洋環境為目的的“純”科研臺站,竟是與企業共建的。

“我們和企業可謂一拍即合?!痹擁椖控撠熑?、海洋環流與波動重點實驗室主任王凡笑言。原來,觀測站所在海域有家海珍品養殖企業———大連獐子島漁業集團。該企業發現,海水溫度、鹽度等環境因素對水產養殖產量影響非常大,需要對海水環境參數進行系統監測,但這方面工作企業無法獨立完成,于是與海洋所建立合作機制,由企業為觀測站日常運行提供支持,觀測站則為企業提供所需的數據產品,指導養殖生產。

劉鷹研究員告訴記者,事實上,海洋所與獐子島漁業的合作始于10年之前。2008年雙方正式共建了海洋生態養殖聯合實驗室,開始深度合作,成功轉化了“海大金貝”等一批重大成果。去年,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獐子島漁業仍然依靠科技支撐實現銷售收入15億元,利潤同比增長超過40%,全面實現了生態養殖。

諸如此類的產業化成功案例在海洋所比比皆是。對此,張國范坦言,對于如何讓科技成果真正轉化為生產力,海洋所幾十年來走過了一條充滿矛盾和困惑的道路,有經驗,也有教訓?!坝腥藛栍辛撕贸晒麨槭裁床蝗ベ嶅X?其實過去我們嘗試過開育苗廠,但海水養殖風險非常大,經營上的東西科學家并不擅長,做一個虧一個。早期也嘗試過拿技術去跟企業合作掙錢,發現很難大規模推廣,而且一旦失敗,搞得科研人員灰頭土臉,失去信心?!?/P>

張國范說,海洋所經過多年實踐積累了一個重要經驗,那就是從應用技術研發早期就與產業相結合,邊研究、邊成熟、邊推廣。實踐證明,對海水養殖來講,這是一條最快、最好地實現成果轉化的途徑,海洋所引領產業浪潮的海帶、對蝦、扇貝、鮑魚等重要成果都采取這種模式。另一種有效模式是將成果形成專利,然后賣出。海洋藥物成果的推廣在這方面積累了經驗,如海洋所自主研發的新藥“海昆腎喜膠囊”,通過專利轉讓,與吉林長龍生化制藥有限公司合作實現了產業化,成為我國治療慢性腎衰的特效藥,年銷售收入過億元。

產業化之路越走越順,海洋所與企業的合作也愈加緊密、愈加深入。用天津海發珍品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樹森的話來說,與海洋所的合作經歷了“牽線式”、“攜手式”到“捆綁式”三個階段。2005年,虧損中的海發公司經人“牽線”,開始與海洋所合作發展工廠化海水養殖;2007年共同申請了國家863項目,海洋所十多位科研人員吃住在工廠,與企業攜手做項目,很快使海發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海水循環水養殖企業;今年5月,雙方共建的天津海洋生物技術研究院揭牌,合作由“攜手式”變為“捆綁式”,“項目做完人走了”的情況將不再出現。

劉鷹興奮地告訴記者,天津海洋生物技術研究院定位非常明確———不僅僅為海發一家企業服務,而是面向中國海水養殖,提供產業發展亟須的各類關鍵技術。與此類似,海洋所與獐子島漁業也正在籌建海洋開發研究院,共同探索新的產學研合作模式,開辟新的海洋研究與開發領域。

“當前,海洋產業的發展越來越要求技術的系統性、集成性,海洋所與企業合作搭建的這些研發平臺,將把過去游擊隊式的‘散兵游勇’變為‘兵團式作戰’,大大加速了技術推廣進程,解決了行業重點技術難題?!睆垏犊偨Y。

瞄準需求支撐區域發展

海洋所正在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記者了解到,海洋所專家們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還奔走于沿海各地,參加接踵而至的成果推介活動。在“2010浙江(舟山)————中科院海洋科技成果對接活動”中,“嵊泗海區刺參籠養技術研究與示范”等4個合作項目成功簽署;在第九屆中國(淄博)國際科技成果招商洽談會上,鋼鐵設施腐蝕防護項目成功簽約;在中科院天津市農業科技成果發布暨項目對接會上,海洋所的養殖裝備、營養飼料等成果備受關注。

張國范告訴記者,為了更好地將成果推廣到沿海各地,海洋所建立了“院地合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區域負責人”的三層組織體系,通過設在天津、大連、南通等各個主要沿海城市的工作小組,從地方科技局、企業、生產農戶收集科技需求信息,并定期發布海洋所的最新成果,促進成果對接。

“海洋所一直非常重視服務地方經濟,近年來我們加強了全局統籌,更加強調主動服務?!睆垏墩f。

為強化科技與地方需求的銜接,早在2003年,海洋所就創造性地提出在沿海構建海洋科技產業化基地鏈的構想,目前已在全國沿海組建了一系列院地合作基地。近期,海洋所又確定了“立足山東、兩翼并舉,瞄準需求、注重實效”的新思路,瞄準山東黃河三角洲以及半島藍色經濟區、天津濱海新區建設、長三角和江蘇沿海國家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在北方以青島為中心,輻射大連、天津等地,在南方以南通為中心,輻射舟山、連云港和鹽城等地,獨具海洋特色成果轉移、轉化模式初步形成。

今天的海洋所,正在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越來越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海洋所主導開創的福建與山東、遼寧水產企業開展皺紋盤鮑南北對調養殖,使鮑魚安全“度夏越冬”,大大提高了鮑魚養殖產業的經濟效益,使福建的皺紋盤鮑養殖業迅猛發展;

海洋所在東三省重點進行海洋藥物和海珍品的深度開發與推廣,在大連、盤錦、營口、丹東等地實施海參等海珍品健康增養殖技術,為“海上遼寧”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在國家“西部大開發行動”中,海洋所研發的新型生態農藥“農樂一號”被選為對口扶貧重點項目,在貴州、西藏、新疆等省區的116個貧困縣實施,已推廣使用面積達4800多萬畝,增產糧食9億多公斤,社會效益15億元,為海洋科技用于農業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不是沒有需求

而是不夠成熟

鄭 楊

在科研院所采訪,常常能聽到大量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閣的感慨,也常常目睹科研人員空懷“玉在匱中求善價”的躊躇滿志,多年心血取得的成果卻無人問津的無奈。在中科院海洋所,當記者驚異于如此高的成果轉化率,向不同研究員請教成功奧秘時,得到的答案是相似的———“關鍵還在于你技術的成熟度”。

技術本身的成熟度是其能夠推廣的先決條件,這一點在海洋所的眾多實踐中得到了驗證。如科研人員所說,“實用技術”是最受歡迎的,養殖企業沒有精力自己去搞系統集成,漁民們也沒有耐心自己去組裝、調試。與此相反,那些沒能很好應用的技術,往往是在成熟度上有所欠缺。而這種不成熟,有的是距離產業非常之遠,有的卻可能僅有一步之遙,就如缺少U盤連接電腦的一個小小接口。

海洋所成立60年來在促進技術成熟度方面積累的寶貴經驗,就是始終面向國家需求、面向產業需求,從研發早期就深入產業,邊研究、邊成熟、邊推廣。與企業“捆綁式”合作也好,在地方“兵團式作戰”也好,都是在這方面的大膽嘗試和有益探索。

有人或許疑惑:追求技術的成熟度無疑會牽扯科研人員很多精力,影響他們發論文、出成果。在海洋所記者發現,這不是什么大問題。在成果推廣過程中,海洋所明確了“四滿意”原則,即合作企業滿意、科研院所滿意、老百姓滿意、地方政府也滿意。如研究員李勇在天津海發公司扎根兩年多,完善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取得了國家863項目重要成果———一種昂貴的用于比目魚飼養的高值飼料,產業化后可使企業年收益增加500萬元到1000萬元,使行業年收益增加5億元到10億元。最終海發公司高興地花120萬元買下了該成果,而李勇不僅完成了科研任務,還獲得了提成。這次合作,無論是研究員個人、研究所,還是企業和地方產業,都十分受益。正是這種“互利性”,使得對技術成熟度的追求具備了可能性和可持續性。

科研評價體制是促進技術成熟、推動成果轉化的一個杠桿。在海洋所記者欣喜地看到,重國家課題、輕企業項目的考核機制在兩三年前就已經改變,兩種課題在考核中得到了同等對待。雖然這僅僅是一個開始,科研人員對未來還是充滿樂觀。如研究員劉鷹所說:“大環境已經變了。以前我們給農民辦培訓班,報銷路費并管飯他們還不肯來,現在農民都踴躍交錢參加培訓;企業家也求賢若渴,非常尊重科研人員?,F在我們深感能力有限,而不是沒有需求?!?/P>

附件:
    9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视频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_国产苏怡静事件在线看_欧美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