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掃描
您當前的位置 :
在我國海洋科學研究歷史上,有“三次浪潮”席卷全國,其中第二次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以對蝦為代表的海洋蝦類養殖浪潮。引領第二次浪潮的,正是我國著名海洋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原所長劉瑞玉。
  7月16日,劉瑞玉在青島溘然長逝,享年90歲。這位受人尊敬和愛戴的老科學家,雖然已經離開了他深愛的祖國和人民,但他的科學精神和高尚情懷卻永遠地鐫刻在了祖國海洋事業的豐碑上。(本報今年7月18日三版曾刊發通訊《曾樹里程碑 傾情待后生——追憶著名海洋生物學家劉瑞玉院士》)
“讓餐桌上有更多海洋蛋白”
  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服務國家需求,惠澤百姓民生,既是劉瑞玉對學生的要求,也是他自己一生的奮斗目標。
  青島膠州灣,蔚藍色的海面上,波光粼粼,米黃色的快艇,載著科技人員,駛往膠州灣西部淺水區,準備在那里進行對蝦放流增殖。
  快艇抵達試驗區,還未停穩,科技人員就在甲板上忙碌起來,小心翼翼地將對蝦幼苗投放到海水中……
  這是1983年6月,我國首次在膠州灣進行中國對蝦放流增殖試驗的一幕。指揮放流試驗的,是年過六旬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劉瑞玉研究員??粗切┍谋奶?、拖著標志牌的“幼蝦”,成群結隊地潛入水下,安家落戶膠州灣,劉瑞玉眼中充滿了希望……
  上世紀80年代,我國水產資源遭受嚴重破壞,海洋漁業捕撈生產停滯不前。針對這一問題,曾呈奎院士和劉瑞玉提出海洋水產生產農牧化的戰略構想,開展了膠州灣海洋環境、資源、魚蝦資源增殖研究,尋找魚蝦資源增殖的途徑。他們發現,膠州灣是適于魚蝦種苗放流增殖的好牧場。
  對于在膠州灣進行對蝦放流試驗,上級部門、學術界、蝦農看法不一,部分人疑慮重重,有的蝦農甚至說:“大海里放養,一旦跑出膠州灣,那不‘白瞎’了?”
  面對壓力,劉瑞玉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用獲得的科學資料斷定,放流的對蝦在游出膠州灣以后,仍有兩個多月不會離開附近海域,可保證絕大部分對蝦能夠回捕。后來,連續多年種苗放流增殖實驗,取得了連續多年的增產效果。
  事后,劉瑞玉說:“科學家不能一遇到阻力就放棄目標,那樣只會一事無成?!?BR>  在劉瑞玉等人指導下,1981年我國實現了對蝦工廠化育苗的批量生產,促成了以養殖對蝦為代表的中國第二次海水養殖浪潮。
  1988年,我國大陸的養蝦業年產量達20萬噸,居世界首位。對蝦成百姓餐桌上的美食,劉瑞玉“讓人們的餐桌上有更多海洋蛋白”的愿望成真。

   “不,我來答辯的”
  甘為人梯,劉瑞玉為國內外培養了一大批高層次海洋科技人才,許多已成為國內外相關學科學術帶頭人,他被稱為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當之無愧的奠基人”。
  2006年12月8日,北京,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申報會上,項目評審專家委員會的一位委員,見84歲高齡的劉瑞玉院士到場,吃驚地問:“您也來評審(項目)?”
  “不,我來答辯的?!眲⑷鹩裎⑿?。
  “您這么大年齡,還來申請課題……”話語中,委員報以敬佩的目光。
  當年和劉院士一起進京答辯的,還有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徐奎棟,他倆是“黃海冷水底棲生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特點及其演變”項目首席科學家。
  黃海冷水團曾生存著中國海特有的冷水性底棲動物,這些動物是太平洋鯡、鱈魚等黃海主要經濟魚類的天然餌料。劉院士曾于1957年對黃海冷水底棲動物進行過調查。
  “50多年過去了,在當前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加上嚴重的過度捕撈,這里的生物發生了什么變化?”徐奎棟說,從保障國家水產品供應和人民生活的戰略需求出發,劉院士決定針對這種典型海域的生物多樣性演變開展研究,一則是希望能夠為有關部門建言獻策,二則是希望通過項目培養和鍛煉青年科技人才。
  資深院士為何上陣爭取項目?原來,海洋生物分類學屬基礎性學科,就像海洋學里的“考古學”,工作很枯燥。上世紀90年代,在國內的研究一度陷入低潮,科研人員青黃不接??丛谘劾?急在心上,劉院士親自上陣招收研究生。他說:“長江后浪推前浪,一批年青科技人才的茁壯成長,是我國海洋事業的未來和希望?!?BR>  宋林生研究員是1995年劉瑞玉與相建海研究員共同指導的博士后,如今已成為海洋“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宋林生說:“重新開始招收研究生,對于一位80多歲高齡又久負盛名的院士來說,這幾乎不可思議?!?BR>  其實,劉院士更期望自己的學生們能早日成長起來,盡快接好海洋科研的班。
  順利申請到項目后,劉瑞玉和徐奎棟組建老中青結合的科研團隊,針對黃海冷水底棲生物區系種類組成和多樣性特點展開調研。4年后,項目順利結題,培養博士生13人,碩士生5人,成功為海洋所海洋生物學各學科儲備了后備力量。

   “活著,就要做點有益的事”
  8月11日下午,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生物標本館四樓,記者在劉瑞玉院士辦公室看到,10多個書櫥,滿滿的,都是各類資料;寬大的工作臺,堆滿了書籍、資料和標本;一臺棕色的筆記本電腦,靜靜地“躺”在沙發上,充著電,隨時等候主人開啟……
  指著被書籍和資料包圍的米色沙發,劉瑞玉的秘書冀曉青說,由于腰不好,劉院士生前就半躺在沙發上,左手托電腦,右手敲字,撰寫論文,制作幻燈片?!爸钡阶≡呵?他每天都在這里工作到很晚?!彼f:“劉院士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為我們年輕人樹立了一座人生的豐碑?!?BR>  劉院士是出了名的“工作狂”,包括周六、周日,整天呆在辦公室里,探索著海洋生物的奧秘。為節約時間,中午就吃點方便面。辦公室門后的櫥柜上,至今還放著兩三包。他的助手郭琳博士說:“為節省時間,劉老在老伴3年前去世后,再也沒有看過電視。他是和時間‘賽跑’?!?BR>  劉瑞玉曾說:“時間不等人,活著,就要為人民努力做點有益的事。為了祖國海洋事業的明天,我想到的只有豁上工作?!?BR>  豁上工作,與時間賽跑,劉瑞玉生命中最后的時光就是這樣度過的:
  5月20日,硬撐著參加他指導的3名博士生的論文答辯,虛弱得實在撐不住,整個身子趴在桌子上……
  5月24日,患病住院,他讓學生們把工作資料、論文送進病房,躺在床上看,看幾頁,休息一會兒,接著再看;
  5月29日,中科院海洋所舉行紀念童第周誕辰110周年座談會,劉瑞玉抱病到會,深情追憶了童第周的光輝人生。發言完畢,體力不支的他,由兩名學生攙著離開了會場。
  6月14日,捐款100萬元,設立“劉瑞玉海洋科學獎勵基金”,激勵年輕人成才。他花了半分多鐘,才顫抖地簽上自己的名字……
  “劉老很早就向所里提出要捐贈設立獎學金?!毕嘟êUf,劉老捐出的100萬元,一半來自他之前獲得的青島市科學技術最高獎,另一半則是老先生多年的積蓄。劉老家庭經濟情況并不寬裕,個人生活極為簡樸,兒子兒媳都身患重病。取得家人支持后,他在住院的第一天起就準備好了存款單。
  7月16日5時14分,劉瑞玉呼吸衰竭,安詳地合上了疲憊的雙眼。為心愛的海洋事業操勞一生的老人,戀戀不舍地走了,像一只春蠶,吐盡了最后一根絲……
  “劉院士是中國海洋界的楷模,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光輝典范?!敝袊茖W院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說,劉先生對科學的執著追求,治學的嚴謹作風,矢志不渝獻身祖國的精神,值得廣大科技工作者學習、繼承和發揚。
  劉院士的博士生肖寧哽咽地說:“先生走了,現在每當經過先生的辦公室,總是習慣地回頭看一下,房間的燈不再亮了,多想再讓他‘罵一罵’……”

附件:
    9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视频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_国产苏怡静事件在线看_欧美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