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掃描
您當前的位置 :

□ 本報記者 王延斌 本報通訊員 高光雨 王曉東

利用25年時間,以2.5萬元借款起家的鎮辦企業威高集團,在接連將美歐醫療設備巨頭“挑落馬下”并實現近200億元產值之后,遇到了新的挑戰。

“我們一對一的項目合作沒有問題,如何跨越‘點’上的合作,進一步提高組織化能力?”威高集團董事局主席陳學利口中的合作是“中科院—威高計劃”,這個院企合作的規劃是中科院為其量身打造的:“即使我們的合作已經很緊密,但不能否認的是中科院的研發與我們的需求還是有出入,并不是百分百無縫銜接,如何將這些細縫補起來?”

作為政產研合作的新范例,“中科院—威高計劃”連接中科院、山東省科技廳、威海市政府和威高集團,整合資源面向醫療領域的科技前沿展開科研。本報記者在山東一路跟隨調研,無論是在企業還是科研院所,這種模式是公認的“開創了院地合作的新模式”。

但隨著這種模式的推進,合作也顯出它的欠缺。在這種程度上,院企合作再深入,既是威高的挑戰,也是中科院的挑戰。

“貴人”中科院:牽手中科院,獲取“第一桶金”

在人生的關鍵之處扶一把,這是“貴人”。對陳學利和威高集團來說,“貴人”就是中科院。

25年前,當陳學利來到鎮辦輸液器小廠時,誰都沒想到,憑著借來的2.5萬元,他會將這里打造成年產值近200億,中國最大的醫療器械制造基地。

回頭看去,陳學利和威高集團遇到了“貴人”。

“威高能達到今天的創新成就,一是國家的倡導與重視,歷史的推進;二是以中科院為代表的科研院所的支持?!?/p>

1999年,中科院長春應用研究所率先與威高“牽手”,成立可降解材料研究項目組,威高獲取了源于高新技術的“第一桶金”。此后,院地合作的喜訊頻傳:與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所共建大連威高生物技術研發中心,在生命醫學材料、生物信息等領域邁出第一步;與中科院沈陽金屬所聯手建立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威高研發中心,推動威高骨科產品的結構調整……

不久前發生的增塑劑事件,讓很多人開始關注這種具有增加材料柔軟性、透明性等功能卻又存在一定危險性的添加劑。作為國內一次性醫療器械生產領域的行業龍頭,威高早在10年前就著手在醫療耗材領域解決增塑劑問題。

借助中科院強大的研發力量,經過4位博士后接力研發試驗,威高集團最終成功地用化學和生物改性的聚烯烴材料取代增塑后的PVC材料,解決了傳統PVC醫用輸注器械存在的增塑劑自身溶出污染、增塑劑吸附部分藥物成分等弊端,并榮獲了200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挑戰“進口貨”:“中科院—威高計劃”兩頭放開

“中科院—威高計劃”的兩頭,對應著研發源頭和轉化、應用主體,即科研院所和企業;現在,這一計劃“兩頭放開”,使研發主體和應用主體不僅僅限于中科院和威高,而是尋找“最適合的”。

“像心電圖機、CT、磁共振等高端醫療器械基本看不到國產品牌,跨國企業壟斷了80%以上國內市場份額。在超聲波儀器、磁共振設備等領域,跨國企業的壟斷份額甚至超過90%,其結果是價格居高不下?!?/p>

業內人士的這句話道出了背后的生存尷尬。在外企壟斷高端市場的境遇下,民族醫療器械企業也正在突圍,但醫療行業“三高”——科研難度、研發周期、成本投入都高,也是不爭的事實。

2010年4月,中國科學院、山東省科技廳、威海市政府和威高集團,共同簽署了“中科院—威高計劃”,旨在整合各方優勢資源,面向醫療領域的科技前沿,在基礎理論研究、應用技術研發、產品試制、創新平臺建設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共同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據了解,在首批高技術研究計劃支持項目中,項目申報數達到122項,其中得到計劃資金扶持的項目8項,涉及高分子材料、血液凈化材料、骨科材料等高新技術產品?!澳壳皣鴥柔t院使用的高分子材料、血液凈化材料和骨科材料主要依賴于從歐美進口,進口成本分別在8萬元/噸、15萬元/噸和1.5萬元/根。陳學利表示,威高集團已經就上述材料進行了實驗性研究,在此基礎上,計劃用兩年的時間實現量產,國產產品成本將降低50%—60%?!?/p>

而最近,領導小組探討了“中科院威高計劃”的發展及規劃事宜,并達成了“兩頭放開”的共識:“中科院—威高計劃”的申報范圍應從中科院擴展到院外的其他單位,以便更好地挖掘優勢項目;“中科院威高計劃”要立足威高集團,服務威海乃至山東醫療器械的發展;組織專家組對國外同行業進行調研,開展頂層設計,實現從跟蹤模仿向創新引領的轉變。

“中科院—威高計劃”每年安排研發經費3000萬元,其中威高集團投入經費1500萬元,山東省科學技術廳代表山東省投入500萬元,中科院投入500萬元,威海市政府投入500萬元。據了解,這一規劃僅僅在2010年,就共立項5項,跟蹤3項,合同金額為1275萬元;2011年共立項3項,跟蹤3項。

量體打造“解決方案”:“中科院—威高”的行動

“院企合作可以‘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了解國際先進醫療器械,哪些中國市場可以利用,中科院可以幫助分析、完善和提高;再者就是基于中國市場需求的原始創新。

“五年前,我們與三峽總公司合作,搞了一個‘三峽創新工程’;工程很實在,類似于‘中科院—威高’計劃,中科院將近20個所參與其中;三峽出難題,我們提供解決方案?,F在,他們給我們出題都難了?!?/p>

對于威高的困惑,中科院院地合作局局長孫殿義如此舉例。按照這種模式,“中科院—威高”計劃就是威高提出需求,中科院組織力量研發,雙方再對接。這其中,中科院協調其各個所的關系和任務。

不過,這個看似完美的計劃在實踐中卻不盡完美。陳學利就坦言:雙方的研發并不是無縫銜接,有些研究成果,看上去很美,但跟企業需求還是有出入。

“院企合作可以‘兩條腿’走路”,陳學利認為,這兩條腿就是:了解國際的先進醫療器械,哪些中國市場可以利用,中科院可以幫助分析,幫助完善和提高;再者就是基于中國市場需求的原始創新。

而孫殿義給出的建議則更直接,“可以先選擇一兩個領域,先將十幾種產品做起來。再從廣度和深度上鋪開?!?/p>

從十幾年前與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所開展小范圍合作開始,到今天雙方開展的全方位、深層次的高技術研發計劃,中科院與威高的合作正邁向一個新的臺階。

 

附件:
    9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视频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_国产苏怡静事件在线看_欧美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