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5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任務局(籌)局長王越超18日說,蛟龍號潛水器具有三大國際領先的技術優勢,包括高速水聲通信(聲學系統)、自動航行和懸停定位(控制系統)、大容量充油銀鋅蓄電池,其中,聲學系統、控制系統這兩項均由中科院研制。
中科院當天下午在北京組織該院獲授“載人深潛英雄”榮譽稱號科技人員接受媒體集體采訪,王越超介紹中科院承擔蛟龍號研制任務整體情況時作上述表示。他說,中科院相關科研機構在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研制和試驗過程中承擔重要任務,中科院科研人員參加了歷次海試任務,為中國載人深潛事業做出突出貢獻。
“聲學系統相當于潛水器的嘴巴、耳朵和眼睛等器官,為蛟龍號提供了通信、地形地貌探測、障礙物探測、測速和定位等功能”。中科院聲學研究所承擔研制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聲學系統完成水下通信、定位和探測功能,該所自主研發的高速水聲通信技術與國際同類潛水器聲學系統相比,功能更完備,綜合性能更先進。
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承擔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控制系統研制,主要完成潛水器本體的航行控制和自動控制功能。自動控制方面采用先進控制策略,能有效克服潛水器本體、海洋環境、傳感器、執行機構等不確定性干擾,可同時進行自動定向、定深、定高和定速控制,從而實現潛水器長距離全自動航行和懸停定位功能。
據悉,自動航行和懸停定位功能可有效減少試航員的駕駛強度,便于試航員集中精力完成目標搜索和作業,為穩定、高精度完成作業任務提供可靠保障。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控制系統整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特別是精確的懸停定位功能在國外載人潛水器上還未見實現。
17日舉行的中國載人深潛表彰大會上,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的7位“載人深潛英雄”當中,中科院聲學所副研究員楊波、張東升和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研究員劉開周3人獲此殊榮。其中,楊波擔任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聲學系統主任設計師;張東升主要從事有關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測聲納的設計、研制,以及相應信號處理算法研究等工作;劉開周擔任控制系統主任設計師,研發出首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蛟龍號控制系統軟件。
蛟龍號海試過程中,這三位“載人深潛英雄”都多次參與下潛任務。他們表示,“榮譽不是給個人的,是給團隊的”,很慶幸能夠加入蛟龍號研制和海試團隊,這對人生來說“是非常寶貴和珍貴的經歷”。據了解,他們還要參加蛟龍號今年即將開展的科學實驗應用任務,并將在中國4500米載人潛水器項目中,繼續承擔控制系統和聲學系統研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