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運場館、高鐵、智能機器人、高清電視、立體停車、高端CT、數控木雕……
在“十二運”即將正式啟幕之際,本報特推出“盛京十二韻”大型互動式系列策劃,為您梳理盛京獨特的風骨氣韻?!笆⒕┦崱狈质笃?,即:商韻、食韻、玉韻、智韻、街韻、泉韻、情韻、藝韻、古韻、風韻、綠韻、體韻,在向讀者推介最具地方特色的十二種韻味的同時,也聯合相關部門組織互動性強的體驗活動,帶讀者親身領略“最沈陽”。其中,食韻、玉韻系列活動已在5月份本報讀者節中率先呈現,100多名幸運讀者參與了“品遼菜美味”、“學遼菜秘笈”、“賞遼菜文化”和“遼玉鑒賞會”的活動,觸動舌尖上和視覺上的感動。接下來,有更多的感動讓我們一起體驗和分享。在推出“盛京十二韻”之“商韻”、“情韻”、“玉韻”、“綠韻”、“食韻”后,今日我們推出“智韻”,共同體味沈陽裝備制造業給我們生活帶來的諸多變化。
沈陽裝備制造業在全國乃至世界上的名氣之大,可謂家喻戶曉。大家都知道沈陽生產的機床、掘進機、鼓風機等等產品暢銷世界各地。
多數人似乎覺得這些裝備業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其實,它離我們并不遠,沈陽裝備制造業其實一直在切實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并且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全運會場館
全運會即將舉行,坐落于全省各市的全運場館也紛紛落成亮相,在這些全運場館中的很多場館都是我們沈陽本地企業建造的。在全運會所有比賽場館及配套設施當中,沈陽遠大集團承擔其中10個場館建設,這些場館的建設都運用了世界領先的創新技術。
位于全運村的科技館首次采用沉頭鉚釘鉚接技術來安接球幕外墻,這種技術此前只在航天領域才使用。
位于沈陽渾河岸邊的文化藝術中心,外形如同一枚鉆石,就是為了讓它能散發出鉆石般的光澤,遠大把建筑幕墻設計了64個切割面,面積達到3.5萬平方米,最大的玻璃有1200多平方米,重達上千斤,這樣的大膽設計,給材料的選用和施工都帶來了空前的難度。遠大集團文化藝術中心項目經理李昂稱:我們做了大量計算和實物實驗以確保這個設計是最優的,因為64個面組成了這個鉆石體,所有材料都是不可替代的?,F場的20000多支框,13000塊玻璃,都是有著不同編號的,它們必須按順序進場,才能確保施工的可持續性安裝。
可容納1800名觀眾的大連新體育場將承擔全運會女足比賽任務,為了匹配大連濱海城市的氣質,遠大集團采用了和北京水立方技術相類似的膜結構設計,進行體育場外部裝飾。陽光下三種顏色的膜結構搭配,讓水立方像極了一朵飛涌的浪花。
神奇的是,這些膜結構充氣后,就會變成透光率高達95%的氣枕,即能節省能源,又能對場館起到保溫隔熱作用。而最大的創新,在于這種材質獨特的抗黏著表面,只要自然界雨水就可以沖刷,省去后期人工保潔作業。
借鑒幾年前建設北京奧運場館所積累的成功經驗,遠大集團這次所承建的10個場館更加低碳、環保、功能,而觀眾坐在這樣的場館內將會更加舒適,享受。
機器人服務全運會
“你好”、“再見”,機器人“寧寧”禮貌的與人打招呼。這是新松公司研制的展示機器人,他有望在沈陽全運會期間亮相并自主運動,提供查詢、信息發布、安全監控等服務。
沈陽新松機器人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智能服務機器人是他們研發的新產品,目前已經成功研制出的兩臺“高端陪護機器人”樣機,已經在北京的養老院示范應用。
早晨,養老院的趙奶奶起床吃過飯后,陪護機器人“蛋蛋”端過一杯水提醒趙奶奶該吃藥了。隨后,趙奶奶牽著“蛋蛋”的手到外面散步,散步約半小時,“蛋蛋”提示趙奶奶已經達到了鍛煉目標,應適當休息。趙奶奶與“蛋蛋”坐到長椅上,與它交流鍛煉身體后的感受,“蛋蛋”將張奶奶的話錄制下來,以備醫生查詢。
在人類的交互過程中,語音是人們最直接的交流通道。當老人情緒低落或不愿與人交往時,高端陪護機器人通過主動傾聽、對老人的遭遇表示同情甚至歉意等情感支持方式,來降低老人受消極情緒的影響,達到心理康復的效果。當老人完成鍛煉預期指標時,機器人會贊揚他。若老人未完成鍛煉預期指標,機器人則會鼓勵他。
新松公司的服務機器人,填補了國內老人陪護機器人產品的空白,為人口老齡化等帶來的重大社會服務問題提供解決方案。記者了解到,新松公司還將開發出面向家庭應用以兒童教育、互動娛樂的機器人。這種家居教育機器人可以陪孩子做游戲,輔導孩子學習,具有語音對話、人臉識別、環境偵測、網絡教學、流程圖編程等功能。
為高鐵速度提供“電力”
全運會期間,很多外地游客會乘坐高鐵來沈陽,觀看比賽、游玩參觀。經常乘坐高鐵的人會注意到,在高鐵頭頂上有兩根線,高鐵開到哪里,兩根線就延伸到哪里,那就是用于給高鐵供電的電氣化鐵路接觸網。沈陽北恒新材料有限公司一直以高強、高導合金材料為核心技術,致力于電氣化鐵路接觸網器材的研發與生產。
7月9日,記者在北恒公司生產車間看到,這里正在生產銅鎂合金承力索,“你看這根銅坯料桿拇指般粗,我們要把它加工到2.5mm細的一根,然后很多根再合成一根完整的承力索?!避囬g技術人員告訴記者。
據悉,北恒公司生產的承力索和接觸線均能滿足包括時速250公里及以下、時速250公里及以上、時速350公里及以上等所有時速的電氣化鐵路接觸網使用要求。
北恒公司產品先后中標時速250~350公里的京滬客專、哈大客專、廣深港客專、溫??蛯?、福夏客專、夏深客專等東南沿海線和海南東環線等國家重點鐵路項目?,F已占有中國電氣化鐵路接觸網線材市場份額30%以上,成為中國電氣化鐵路重要供貨商。
物流“新兵”倉庫機器人
沈陽新松公司最新研制的“倉庫機器人”是一款新型智能移動機器人,是公司開拓電子商務物流領域的儲備產品。倉庫機器人身形小巧、移動速度快,能夠舉起貨架、貨品以最短的路線和最經濟的時間將貨物配送至指定區域。該處理方式的效率相比傳統方式提高2~4倍,較大程度地解放勞動力,實現效率最大化。記者了解到,倉庫機器人樣機已參展2012年中國(上海)國際機器人展覽會,公司將盡快使該產品定型,將其推向市場。
液晶電視
陳先生最近剛剛買了一臺49英寸的液晶電視,他只注意了品牌,卻沒有注意到生產廠家為沈陽同方多媒體科技有限公司。
沈陽同方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以數字液晶電視開發和生產為主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目前可生產100寸以下不同尺寸的LCD、LED液晶電視。2005年8月沈陽同方生產出第一批高清數字電視,沈陽同方以謀求占領此市場為發展目標,根據市場需求,引進先進生產設備,采用居世界領先地位的高新技術成果,為消費者提供具先進水平的高清晰視聽產品。
記者了解到,同方多媒體產品出口多個國家地區,并通過自主品牌經營和ODM合作的形式在國際市場上發展形成了以美國、加拿大為主的北美洲市場。日本、中國香港、澳大利亞為主的亞太市場,以及以英國、德國、法國為主的歐洲市場的海外市場戰略布局。主要客戶包括日本的SHARP、韓國的LG、美國的百思買、沃爾瑪、英國的樂購、ARGOS等國際知名品牌企業。
7月20日,記者在同方多媒體工廠生產車間看到,7條現代化大型電視整機生產線不停運轉。據悉,隨著該公司在國內外銷售市場的迅速崛起,公司還將不斷擴大生產規模。
立體智能停車場
輕輕摁下幾個按鍵,載車板上的轎車緩緩升起,就像坐電梯。到達空車位時,轎車會被平移到車位里。取車或停車只需1分鐘左右,方便極了。沈陽鐵西公安分局院內原來停放11輛車的地方,現在建立立體停車場能停58輛車。在城市化高速發展的當下,停車難問題催生了立體停車這種新的停車方式。
沈陽公安局鐵西分局這座立體停車場占地面積120平方米,上下共5層,58個停車位。遠大立體車庫公司用2個月的時間設計,建成只用了30天,造價100萬元。
遠大立體車庫公司是國內規模最大的專業生產機械式立體車庫的企業之一,通過有限空間的優化利用,為解決城市泊車問題提供智能化方案。
沈陽遠大立體車庫工程師王慶虎介紹:“立體停車體系采用先進技術,建設多層平向橫移式立體停車場,電腦控制機械化操作,充分利用空間,在有限的空間內增加數倍車位數量。存車和取車往往只需1分多鐘,可以極大地方便人們日常用車停車,緩解當前的停車壓力?!?/p>
國產高端64層螺旋CT
日前,一位六歲的小患者在沈陽一家醫院通過64層螺旋CT檢查先天性心臟病。64層螺旋CT將比普通CT提高圖像質量、提升掃描速度、降低輻射劑量、優化后處理流程等。
中國高端CT市場一直被GE、西門子、飛利浦等跨國巨頭壟斷,自去年五月這個局面終于被打破。東軟集團旗下東軟醫療推出我國第一臺64層螺旋CT“NeuViz64”,標志著國產CT生產技術邁入高端時代。
據悉,2012年以前我國醫院總共配備CT機數據在11200臺左右,其中64層螺旋CT的總量不足1000臺,且全部被外資品牌占據。目前,64層螺旋CT已經成為發達國家醫院的標準裝備。在國內,三甲醫院也基本上都配備了64層螺旋CT,部分二甲醫院也開始配備64層螺旋CT?!癗euViz64”的面世,快速拉低高端64排CT的采購價格水平,降幅可達30%以上。緩解了國家高檔醫療設備因進口造成價格昂貴的問題,相應解決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數控雕刻床頭
數控木雕機床的出現,使木雕技術步入了一個發展的新時代,普及速度非常之快,使用范圍越來越廣。
7月10日,記者在沈陽高精數控技術有限公司看到,一位工人正在用數控木雕設備雕刻床頭,隨著機器的移動,一只栩栩如生的燕子瞬間完成。各種圖形、花鳥魚蟲、文字,只要在系統內輸入程序,都能雕刻出來。
目前,商廈、飯店、機關、學校,以及像酒吧和歌舞廳等休閑娛樂場所,裝飾中一般都用上了數控木雕制品。由于采用數控木工機床加工,各種木雕產品款式增多,挑選余地增大,使消費者既可以買到現成的、看好的物件,又可以加工定做,靈活多樣,且費用比過去手工雕刻的要低得多的木雕裝飾品,這給家庭帶來很多的樂趣和溫馨。
由于數控木工設備加工物件,有著手工無法比擬的優點,不僅質量有保證,造型趨完美,而且速度快,適合于批量生產,這在勞動用工成本不斷增長的情況下,愈加凸顯其優越性。 本報記者 劉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