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信和:一個合理的激勵機制就是要讓每個人都能充分實現自我價值。
●陸大道:如果農民資產可以經營的話,將會注入更多城鎮化發展活力。
●陳可冀:在公益性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道路上,我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王如松: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要有觀念的更新、技術的創新和制度改革的深化。
●朱清時:我們的教育機構都像行政機關一樣在運轉,這也是中國教育長期存在的問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包信和

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大道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可冀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如松

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清時
科技體制改革
催生創新內在動力
《中國科學報》:十八大以來,科技體制機制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被反復討論,特別是“讓企業成為創新主體”,被列為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的確立,關鍵點在哪里?
包信和:我們在提“企業是創新主體”的時候,往往片面地將科學研究和創新等同起來,強調企業是創新主體,往往會簡單地認為科學研究的主體就是企業。實際上創新是一個整體概念,是一個創新鏈,包括技術發明、成果轉化與應用、人力資源的合理調配、市場與服務的開拓等很多內容。當企業把發明成果用于產品生產并形成市場的時候,它是這一創新過程的主體。而創新的另一部分重要內容是科學發現,它的承擔主體則是科研院所和高校。
企業創新必須依靠內在的推動力。利益最大化是企業的最主要追求,創新只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一種手段。一方面,當企業處于不正當的壟斷地位,外部環境缺乏競爭的時候,企業往往沒有創新的動力;另一方面,如果企業能方便地引進消化一些技術,甚至能通過一些手段低成本地獲取技術時,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就會受阻。因此,推動創新需要更好地發揮市場的作用,進一步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讓企業成為創新主體,政府不宜過多干預,企業不能“被主體”。政府應該通過政策、稅收、環境的營造以及市場機制的作用,催生企業創新的內在動力。
《中國科學報》:目前掃除影響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的障礙,加快成果轉化的突破口在哪里?
包信和:目前科技成果轉化涉及的最基本問題是知識產權保護,這既是法律保障的問題,也是尊重知識、尊重知識產權的整體社會意識的問題。另外,企業與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之間信息的溝通也很重要。這種信息溝通渠道的搭建,往往比直接上門推銷一個成果要有效得多?,F在有些地方政府也設立了各種風險投資,但這類帶政府色彩的風投缺乏市場機制,過多地強調社會效應,很難起到真正意義上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作用。
《中國科學報》:人才是創新鏈條上最核心的要素。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根本要靠人才。未來,應如何激發人才創新創業的活力?
包信和:激發人才創新創業的活力應該包括兩方面內容:首先是要激發人的創造力。創造力來自于自由的想象和大膽的探索。為此,無論是企業還是社會都應該營造一個自由探索的空間,盡可能剔除和減少一些機制和體制方面的條條框框,特別是那種重量輕質的評價體制,同時建立并完善合理的激勵機制。人有不同的價值觀,有人追求科研上的成就,也有些人想通過技術創新獲得更大的經濟回報。無論是追求學術、經濟利益還是追求社會認同,只要是正當的利益訴求,都是無可厚非的。一個合理的激勵機制就是要讓每個人都能感到有發揮潛力、發展能力的可能性,都能充分實現自我價值。
醫衛體制改革
加強多方面支持力度
《中國科學報》: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提到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并將其放在社會事業改革大框架之下,這樣的表述有何深意?
陳可冀:將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寫進公報,體現了此項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浙江溫嶺醫生被刺身亡之后,醫患矛盾與沖突、醫療體制弊端所導致的問題再次引起國家領導人以及全社會的重視。傷醫事件確實提醒我們醫療改革已刻不容緩,但在政府宏觀層面,還需要經歷社會全面改革的過程。當然,醫改作為社會改革的一部分,必須依賴社會全面改革的深化和推進。
《中國科學報》: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三中全會之后是否會有突破?
陳可冀:醫改的重要性不容置疑,雖然公報中只提及一句話,但其中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要“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也要“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這就暗示著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的關系。未來如何給社會資本辦醫以充分的發揮空間,完善市場定價機制、打破政策壁壘,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民營醫院的醫療水平與管理問題也需要關注,太注重經濟效益,會引起行業誠信危機。
政府投入不足沒有保證醫生得到應有的待遇,醫院自創收入讓醫生背負過重的負擔,還間接加大了病人的費用負擔。因此,在公益性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道路上,我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加強多方面支持力度,包括投入。
《中國科學報》:既然醫改不能一蹴而就,就目前狀況來看,如何緩和緊張的醫患關系?
陳可冀:多數醫患糾紛由溝通不暢引起,首先醫生要改善服務態度。有些問題,醫生的態度決定了患者的理解程度。其次,要加強醫藥學知識的科普宣傳。醫生不是神仙,不能包治百病,有些病可以治愈或好轉,有些病則回天乏力,要實事求是地對待。同時,對于非法傷醫的兇手,一定要嚴格依法處理,別讓醫生感到自己的生命權利得不到尊重。
城鄉一體化
統籌考慮發展問題
《中國科學報》:近兩個月來,城鎮化一度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在三中全會公報中更多的是強調城鄉一體化,在此基礎上談到了城鎮化健康發展。這傳遞出怎樣的信號?
陸大道:2003年,黨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確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方略。10年來,中國城鎮化高速發展,取得了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輝煌成就,但與此同時,也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城鄉發展仍不和諧。城鄉統籌發展,在體制和機制上還有很多要完善的地方。這次三中全會公報中“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提法,很有針對性。只有從體制機制上進一步完善,才能推動城鎮化更加健康地發展,使城鎮化和農村現代化發展結合起來。我們期待通過一攬子改革措施保障新型城鎮化目標順利落實,在城鄉統籌方面出現新的局面。
《中國科學報》: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如何理解?
陸大道:這些年來,由于體制機制方面改革不到位,城鄉差距實際上依然存在。未來城鎮化發展趨勢是重質量,而不是重規模和數量。新型城鎮化是人的城鎮化,城鎮化的發展不能離開農村現代化。土地非農化速度不能太快,城鎮化健康發展一定要考慮到城市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有多大,考慮到產業的支撐。這一定要有政策上的支持,保證我們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未來城鄉發展,應有統一規劃、建設和管理。
《中國科學報》: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十八大報告再次明確“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此次公報中提出“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這種遞進式的表述有何內涵?
陸大道: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是為了賦予農民更多的發展余地。土地、農業生產資料、農產品等,都是農民的“財產”,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但是,農民說了不算,這是很大的問題。如果農民資產可以經營的話,將會激發農民個人意識的保護,釋放更多農村發展潛力,注入更多城鎮化發展活力。
《中國科學報》:如何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鄉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
陸大道:其實基本原則過去已經有了,政府也制定了一些政策,但是還不太完善?,F在就需要從體制機制上加以完善,通過體制機制來落實“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的方針。
完善城鄉統籌的體制機制,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在作城市規劃時要統籌考慮。其次,在基礎設施建設上不能只考慮城市,同時要考慮農村的基礎設施發展,包括道路、通訊、供水、垃圾清運等。再次,城鄉的環境問題也要統一考慮,城市不能污染農村,農村也要保證城市生態文明的需要。
要實現這些統一考慮,必須在體制和機構上實現一體化,在機構的設置上、政府的職能上,根據實際情況和實際問題的需要來進行完善。設立相關機構,既負責城市規劃問題又同時考慮農村未來發展,實現一定程度的統一管理。同時,資金、資源方面城鄉也要有合理的分配。
生態文明建設
讓社會力量積極參與
《中國科學報》:三中全會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并要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這是否意味著未來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將會獲得重大突破?
王如松:此前,十八大已經將生態文明寫入黨章,除此之外,還要有實際行動與舉措。當前,霧霾現象非常嚴重,同時在社會生產、生活各個方面,環境問題日益突出,這都要求我們要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當前生態文明建設仍然缺乏市場機制,環境保護工作依然基本依靠政府,這樣肯定是不夠的,應該讓群眾和民營企業更多地參與進來。
《中國科學報》:三中全會提出要健全自然資源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應該如何進行?
王如松:生態紅線就是要把自然保護空間和生產空間明確劃分開來。一方面,要完善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真正做到用制度來保護生態環境;另一方面,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因此,需要不斷探索如何用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效益;在城鄉建設中,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實現經濟和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
《中國科學報》:建設生態文明,目前面臨哪些主要的困難?
王如松: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仍然處于工業化的初級階段,能源、資源消耗比較大,污染情況比較嚴重。與后工業化國家相比,我國國民的生態意識與知識較少,均有待提高。摸索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建設,面臨著觀念問題、體制問題和科學技術問題。因此,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要有觀念的更新、技術的創新和制度改革的深化。
教育體制改革
學校應獲得更多自主權
《中國科學報》: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后,關于人才培養模式的爭議日益突出,應該如何看待這種矛盾?
朱清時: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首先是教育理念上的改革,它是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之后的重點和難點。我們對于人才創新能力的認識一直以來都存在著一定偏差。國內基礎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太過注重強調知識掌握的多少,而忽略了培養學生如何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和國外教育相比,我們的教育是將大學的課程拿到中學上,中學的課程提前到小學上,小學的又提前到幼兒園。這樣的教育方式會在很大程度上扼殺掉孩子的想象力。在我看來,一個人的創新能力應該包括多方面的素質,而掌握知識的多與少只是創新能力的條件之一,知識多并不等于創新能力就強。如果一個人的創新能力強,即使他此前的知識積累不多,也可以通過后天學習來彌補。反之,則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夠補上的。培養個性化、多樣化的人才是未來的教育發展趨勢。
《中國科學報》:對于辦學體制改革和管理體制改革應如何理解?未來應如何推進?
朱清時:中國的現行教育體制亟須改革,它過度行政化了。我們的教育機構都像行政機關一樣在運轉,這也是中國教育長期存在的問題。教育是培養人的學術活動,應該按照其自身的規律來運轉,而不能按照行政命令或官位大小來發號施令。未來如何正確看待并處理政府同學校之間的關系,是教育界管理改革的核心問題,同時也是政府管理體制轉變的核心問題。目前,高校管理體制改革遇到的第一個重大的困難就是政府給學校下放的權力太少。我們的學校都是政府辦的,所以政府給學校多大的自主權學校就有多大的自主權,如果不能充分獨立,無論學校制定怎樣的規章制度都難免會流于形式。因此,未來政府需要給學校足夠的自主權,讓它們按照教育的規律來運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出大批優秀的創新型人才。
《中國科學報》:教師隊伍建設改革中的“師德”問題,如何理解,又要如何實現?
朱清時:教師應該有師德,這是搞好教育的前提。然而,教育界目前仍然存在的問題是教師過于追求個人的名與利,比如得多少成果獎、發表多少論文等,但這往往背離了教育的初衷和師者的定位。實際上,教師最重要的工作是把教學搞好。盡管這對于個人名利可能沒有太大的幫助,但它卻是教育水平提高的根本,也是師德的重要體現。有師德的人首先要意識到教師最根本的職責是教好書和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將其作為最核心的工作來做。當然,教師也有一個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求。大家之所以過度追求個人名利,缺乏師德,無疑是現行的教育體制決定的。因為只有論文發表得多、成果獲獎多的人才能獲得晉升,才能有比較好的物質生活條件,而教學好的老師卻得不到這些優厚待遇,工作中難免動力不足。因此,歸根結底,還是要從體制和制度上去解決問題,重新設計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和合理的評價標準。
(本報記者張林、李瑜、貢曉麗、陸琦、彭科峰聯合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