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我們的重要任務就是要主動出擊,努力做好科研成果向企業和社會的轉移、轉化,當好推動區域創新發展的催化劑?!?2月4日,我國能源催化領域專家、中科院沈陽分院院長包信和在談起多年來與遼寧開展“院地合作”成果時這樣說。
包信和長期從事表面化學與催化基礎和應用研究,他帶領的團隊在納米催化和碳催化方面的研究國際知名。在如何形成創新鏈條等方面,包信和同樣有著深遠的思考,要讓科技真正服務于經濟民生,就必須研究如何更好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地區發展情況不同,院地合作也應采取不同的模式。包信和結合遼寧老工業基地的實際,從項目推介入手,力爭把更多更好的技術項目留在遼寧。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的甲醇制烯烴技術全國知名,但在東北地區還沒有企業獲得技術許可,為了促進技術落地,沈陽分院主動向遼寧省領導作了項目介紹,促成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營口市政府和新興能源技術公司三方簽署技術許可協議,為該項目在遼寧落地奠定了基礎;中科院化學所“納米綠色印刷技術”取得了重要科技突破,丹東在儀器儀表以及精密制造領域實力強,沈陽分院把丹東作為重點,經過多次調研和洽談,最終促成了該項目在丹東的落戶。
僅單個項目落地遠遠不夠,包信和認為,通過建立多個成果轉化平臺,在遼寧構建科研成果轉化網絡體系會有更大的意義。在他的推動下,中科院在遼寧的成果轉化平臺不斷壯大,目前,包括中科院大連科技創新園和沈陽科技創新園在內,中科院已在丹東、鞍山、營口、本溪、阜新等多地建立了7家科技成果轉化機構,為當地科技成果轉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了增強發展后勁,包信和還在遼寧積極推動“科技副職”工作,先后促成6名科技專家到丹東科技局、營口科技局、鞍山科技局、阜新氟化工產業基地擔任科技副職,讓這些科技專家成為推動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的重要骨干。
2010年7月至今,沈陽分院聯合遼寧省、市科技管理部門啟動了工業企業科技特派員行動,派遣314人次到57家重點企業,累計為企業引進、改造技術37項,開發新產品8個,申報國家專利14項,為企業新增經濟效益超過10億元。
現在,如何推動區域創新的集群發展成為包信和工作的新課題。 “我們正在聯合沈陽相關單位以及其他地區的相關單位,共建‘東北先進材料和綠色智能制造區域創新集群’,這將對未來遼寧經濟發展產生較大的推動作用。 ”包信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