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沈陽7月9日消息(記者黃光輝) 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專項關系到國家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是集科技攻關、隊伍孕育和平臺建設于一體,能形成重大創新突破和集群優勢的戰略行動計劃。A類先導專項自啟動以來,一直強調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開展創新性研究,建立了完善的管理體系,凝聚了一支高水平創新隊伍,產出了一批有顯示度的階段性重大成果。
今天下午中央和遼寧各大媒體走進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沈陽自動化所黨委書記、副所長桑子剛介紹說:“五十多年來,沈陽自動化所在自動化科學與工程領域不斷探索,為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獲得國家、中科院、各部委及地方獎勵300余項。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是機器人、工業自動化和光電信息處理。是“機器人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機器人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等9個國家及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的依托單位。作為中國機器人事業的搖籃,在中國機器人事業發展史上創造了二十多個第一,引領中國機器人技術的研究發展。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作為我國水下機器人研發領域的杰出代表,沈陽自動化所目前有兩個研究室開展水下機器人和海洋技術裝備的研發和推廣工作。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所長助理孫雷說:“我國首臺6000米自主水下機器人CR-01、“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控制系統、“潛龍一號”等科研成果均出自沈陽自動化所。深?;铏C研制是“十二五”863計劃海洋技術領域支持項目。目標是解決滑翔機遠程監控、海上應用以及觀測數據處理等技術問題,使深?;铏C達到實用化裝備水平。今年5月深?;铏C在南海順利完成了中期海上試驗,最大下潛深度首次突破1000米,累計完成了102個1000米潛深的滑翔剖面觀測。 沈陽自動化所深水溢油事故處置機器人的研制,也是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它以深水環境中發生沉船及其他溢油事故的處置為背景,開發鉆孔抽油裝備和提高水下面的監控水平,以此提高我國深水溢油事故處置的應急反應能力和技術水平。
孫雷介紹說:沈陽自動化所在國內首次研制了旋翼飛行機器人,整體技術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補了多項國內空白,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成為國內旋翼飛行機器人研發和應用的領跑者。
沈陽自動化所研究員李斌介紹說: 可變形機器人是在國家“863”計劃重點課題資助下,由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發的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小型地面移動機器人平臺。具有高通過能力,良好的機動性、環境適應性、耐久性等顯著特點,滿足災后搜索與救援、反恐防爆、城市作戰偵察等任務需求。目前,廢墟洞穴搜救可變形機器人已在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進行了示范應用,形成了產品化的機器人裝備。2013年4月20日,四川蘆山發生7.0級強烈地震,該機器人隨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參加了地震現場的救援工作。
深水溢油事故處置機器人(央廣網記者 黃光輝 攝)
旋翼飛行機器人(央廣網記者 黃光輝 攝)
黨委書記桑子剛在介紹沈陽自動化所的科研成果(央廣網記者 黃光輝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