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陰天和霧天為主的北極,前兩天天氣難得的睛好,不時有太陽從薄霧中露出頭來,照得海面上的浮冰晶瑩剔透、美輪美奐。自8月10日晚上開始首個短期冰站作業以來,考察隊已完成了兩個短期冰站的考察作業任務。 今天“雪龍”船在北冰洋北緯76度42分、西經151度03分附近海域再次停船,開始進行第3個短期冰站的作業。作業時間約為5個小時。
船時下午2時(北京時間10時)左右,在指揮吊出黃河艇,運送考察隊員去浮冰作業后,水手長唐飛翔又帶領幾名水手,將大艙蓋上的蘋果屋移開,將中山艇和水下機器人(ARV)吊到海面進行了雙試車。據參加試艇活動的機匠長陳利平介紹,現在極地考察的主力艇是黃河艇。中山艇很長時間沒有使用了,出發前幾天在長江時試過一下,但因風浪太大,沒怎么開行。為了支持水下機器人執行短期冰站考察任務,專門在艇上安裝的折臂吊也很久沒有使用。很快機器人就要參與短期冰站的考察作業了,到北極后中山艇能不能開行?艇上的折臂吊能不能正常吊運?機器人下海后能不能正常工作?都需要先試一下,有問題也好提前解決。
船時下午3時(北京時間上午11時)左右,冰面溫度在零下3度左右,海面無風無浪。中山艇和機器人被吊下“雪龍”船。陳利平和機工丁佳偉發動主機和發電機進行了試車,發現中山艇存在著冷卻水排不出來、發電機油管老化漏油的問題。他們分析認為,冷卻水排不出來,是因為冷卻水與煙管走一個通道,煙管堵塞造成的。由于水塘面積小、周圍都是浮冰,無法將艇開動試車,陳利平等人就采取把油門和離合器脫開,光開油門讓發動機轉速上來后,帶動水泵轉速提升,加大水壓把水從煙管里面逼出來的辦法,解決了冷卻水的問題。隨后,他們對老化的油管進行了更新維護,但發電機仍不能正常發動。為了節省時間,完成對折臂吊和機器人的試車,陳利平等人商量決定,將發電機的修理放在明天在船上繼續進行,先由機電工丁峰和何金海從船上拉一根電線供折臂吊試車。
電路接通后,“雪龍”船實驗員夏寅月操作折臂吊進行了水下機器人下放試驗。來自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的考察隊員曾俊寶針對海水密度比湖水大,機器人在海水中浮力變大的情況,對機器人進行了配平(讓機器人在海水里的浮力呈中性,可以更方便地操縱機器上浮下沉)。該水下機器人曾兩次參與北極考察。此前體積大、重量重,在北極應用起來很不方便。為了適應北極的需要,該所對它進行了技術改造,取消了一些在北極冰下不實用的設備,如磁羅盤、GPS定位儀、水聲通信設備等,將它的長度由原來的2米縮減到1米,重量由過去的350公斤減小到了目前的180公斤,并在湖水里對其進行了實驗。機器人吊到海面后,曾俊寶等人解開繩索,操縱機器人下到六七米的水下進行了十幾分鐘的航行。由于水塘里碎冰較多,影響螺旋槳工作,加上在冰上作業的考察隊員下午6時(船時)就要回來,需要靠近“雪龍”船起吊回船。于是,曾俊寶他們于下午5時20分左右將機器人回收,結束了此次試車。
回船后,曾俊寶告訴記者,這次機器人要參與兩個短期冰站和1個長期冰站的考察作業,短期冰站需要中山艇作為支持平臺,吊運機器人下海;長期冰站作業時,只需要“雪龍”船把機器人吊到冰上,他們就可以自己在冰上打洞、搭支架,用電葫蘆吊機器人到海里作業?!敖涍^試驗,機器人一切正常。只要條件滿足,水下機器人隨時可以參與作業?!痹氄f。
陳利平則表示,經過試艇,中山艇主機冷卻水的問題已經解決,航行沒有問題。發電機的問題他們準備明天上午再修,明天修好沒有問題。退一萬步說,如果發電機實在不能修好,也可以用小型發電機發電,解決折臂吊的供電問題。因此,中山艇作為機器人短期冰站作業的支撐平臺不成問題。
看來機器人的北極冰站考察作業是萬事俱備,只等下水了。期待著改造后的機器人在今年的北極考察中有更好的表現,幫助考察人員獲得更多更有效的北極考察數據和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