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道 (記者 李曉萍):中國第31次南極科學考察隊30日將從上海出發,在此次南極科考中,科考隊員將在南極中山站附近籌建一個固定翼機場,以便解決目前南極科考站中山站、泰山站和昆侖站之間的人員和貨物運輸難題。據了解,中國首架極地考察固定翼飛機將于2015年交付使用。
在南極科學考察中使用飛機是各國的普遍做法,也是一個國家南極考察實力的重要象征。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學院副教授、北航機器人南極科考領隊梁建宏說,在即將開展的中國第31次南極科學考察中,中國的科考隊員將利用極地無人機勘測,在中山站附近的冰蓋邊緣進行機場選址工作:“我們的飛機叫大白鯊無人機,翼展5.4米,有效載荷18公斤,可以攜帶四中航空測繪儀器,飛行3小時,我們在3乘10千米的范圍內進行觀測,考察是否可以做機場,我們要建立一個固定翼機場,這個機場選址很重要。沈陽自動化所還將通過探冰雷達對冰蓋下面進行檢測,以此實現立體的監測?!?/span>
中國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曲探宙介紹說,目前在南極中山站附近的冰蓋邊緣地區,俄羅斯已經建造了一個機場。中國今后有可能在其周圍選擇一個合適區域,獨立建一個冰蓋機場,但也有可能與俄羅斯共有一個機場,具體方案還在探討中。中國將在今后兩三年內在南極配置一架固定翼飛機:“固定翼飛機現在正在采購和改造,今后兩三年很可能投入到南極考察任務,要在中山站、泰山站和昆侖站之間的人員運輸、緊急救援和航空遙感觀測,今后建立簡易的冰上機場或者永久跑道需要列入日程,前期要做好相應準備?!?/span>
據了解,中國首架極地考察固定翼飛機選用美國的“Basler?。拢裕?/span>67”機型,這是一種已在南極成功使用、成熟可靠的多用途固定翼飛機,同時具備人員快速輸運、應急救援和科學調查三種功能,能在零下50攝氏度以下的低溫中飛行,現已向美國公司購置,計劃于明年交付使用。
中國目前在南極共建有四個科考站,包括1985年建成的長城站、1989年建成的中山站、2009年建成的昆侖站以及今年2月份正式建成開站的泰山站。但在這些科考站之間,人員和貨物運輸一直是個難題,尤其是在緊急情況下。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曲探宙說,固定翼飛機的投入將大大增強中國在南極內陸的考察保障能力:“目前到昆侖站和泰山站之間的人員運輸一直靠雪地車隊,負載荷重有限制,速度也比較慢,從中山站到昆侖站要走20天,往返一趟40天,如果采用了飛機運輸,當天就能實現往返。特別在出現了傷病或者緊急情況,可以快速反應。飛機運輸可以多次實現保障。固定翼飛機投入會大大增強我們在內陸的考察保障能力,從中山站到其他國外站點人員交往可以搭建快速通道,考察將實現從平面到立體?!?/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