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極中山站1月23日電(記者白陽)經過20多天的緊張作業,中國第31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內陸隊已圓滿完成中國南極昆侖站各項科考和工程建設工作,于當地時間23日踏上返回中山站的征程。
昆侖站位于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A西南方向約7.3公里處。這不僅是中國繼長城站、中山站以來的第三個南極考察站,也是南極地區海拔最高、自然條件最為惡劣的科考站之一。中國第31次南極科考隊內陸隊由33名考察隊員組成,自2014年12月15日從中山站內陸出發基地啟程,12月30日抵達昆侖站開展工作。
記者從中山站獲悉,科考隊在昆侖站執行任務期間,國家863計劃支持的液封深冰芯鉆實用鉆取冰芯工作取得重要進展,獲得了寶貴的深冰芯鉆探現場經驗、大量實時工況鉆進參數和孔內原始數據。
深冰芯的物理、化學性質是氣候環境演化規律的重要參考指標,對于認知當前地球所處的氣候階段、推演未來的氣候變化趨勢和增強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昆侖站深冰芯鉆探項目的順利實施,標志著中國已躋身世界上少數擁有極地冰蓋深冰芯鉆取技術的先進國家。
南極天文學觀測研究也是昆侖站的重點學科方向之一。據介紹,考察隊員此次在昆侖站成功安裝了一臺南極巡天望遠鏡AST3-2,并修復了此前在昆侖站運行的一臺南極巡天望遠鏡AST3-1,這讓我國在南極擁有兩臺正常工作的巡天望遠鏡,為研究超新星、宇宙暗能量、搜尋系外行星和變星提供了觀測設備。
此外,內陸隊還安裝了最新可精確指向跟蹤CSTAR望遠鏡,實現天文精確測光和系外行星搜尋;維護了望遠鏡能源支撐和通信平臺PLATO-A;安裝了15米高的自動氣象站,提供昆侖站地區溫度、風速、風向和濕度實時數據,為準確掌握昆侖站地區氣候環境,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中國第31次南極科考隊領隊袁紹宏表示,今年是我國登頂南極冰穹A地區10周年。此次內陸隊33名隊員經歷了暴風雪、白化天等惡劣天氣,克服高寒、低溫、缺氧等艱苦環境考驗,在南極冰蓋最高點冰穹A地區開展多項科考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我國第一代南極人期望能在南極腹地開展科學工作的夢想已經實現。
據介紹,本次內陸隊全面完成了昆侖站建設收尾工程,實現了全站供電、供氧、供熱、供水;接下來他們還將在返程途中開展泰山站主體建筑工程掃尾工作,預計在2月10日前后返回中山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