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掃描
您當前的位置 :

  □ 本報記者 張 恒

  山東是經濟大省,自然資源豐富,經濟和科技基礎實力雄厚。自1999年中國科學院與山東省建立全面科技合作關系后,雙方在產學研領域開展了廣泛合作、交流和咨詢工作,這極大提升了山東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為山東省科技事業發展發揮了重大推動作用。

  為推進中國科學院與山東省的全面科技合作,加快山東省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山東省自主創新能力,2006年3月,由代表中國科學院聯系山東科技合作工作的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簡稱沈陽分院)、山東省科技廳及山東省科學院共同簽署了全面合作協議,并決定成立“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山東省科學院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簡稱兩院中心)。2008年初,在兩院中心探索取得卓有成效的基礎上,山東省為進一步加強中科院各創新單元之間的聯合合作,山東省人民政府與中國科學院于2008年1月15日簽署了共建“中國科學院山東綜合技術轉化中心”(簡稱山東中心)的協議。如今,中科院在山東相繼實施了渤海糧倉、威高計劃、西王鋼鐵、黃三角現代高效生態農業示范等十多項重大科技合作計劃,每年還有100多項新技術在山東落地轉化。

  發揮智庫優勢

  推進科學體系建設

  中國科學院山東綜合技術轉化中心常務副主任向記者介紹,該中心是旨在推動中國科學院的技術成果在山東轉移轉化和產業化的工作機構。山東中心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理事長由中科院分管領導和山東省分管領導擔任,副理事長由中科院沈陽分院、山東省科技廳、山東省科學院主要領導擔任,理事單位由中科院沈陽分院系統研究所和山東省政府有關部門組成,目前已成立了青島、威海、煙臺、臨沂、濰坊、泰安6個區域中心。

  王東升表示,山東中心依托中科院綜合科技優勢,圍繞山東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點需求,通過共建研發平臺、產業孵化基地和產業示范園區,技術聯合攻關以及人才引進與交流等多種方式,推進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緊密結合,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加快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為推動山東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生態環境改善和新農村建設發揮重要的促進作用。

  據悉,中國科學院是我國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咨詢機構,為充分發揮中科院作為科技發展“智庫”的優勢,轉化中心邀請、組織相關院士和專家,圍繞山東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藍、黃”兩區建設、《山東省“十二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山東省高技術自主創新行動計劃》等一系列重大發展戰略和重大產業鏈、重大產業發展方向,從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高度進行咨詢論證,提高了發展戰略和重大產業鏈、重大產業發展方向的科學性、實施的起點和水平。

  中科院沈陽分院積極會同中科院和山東省有關部門組織編制了《中科院和山東省“十二五”合作規劃》,《中科院—山東省院地合作“一三五”發展規劃》,《中科院—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加強與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密切合作的建議》,《山東海洋區域創新集群規劃》,《山東信息通信技術研究院五年發展規劃(2014-2018)》、《中科院—山東省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等,提交山東省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為政府規劃和政策的制定提供咨詢建議,得到了政府相關部門的認可。

  共建科技創新平臺,是建立院省科技合作長效機制的重要載體。多年來,圍繞山東省產業發展需求,中科院積極參與組織推進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取得了重要的進展。據了解,山東省與中科院共建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已正式建成。中科院的光電院、蘭州化物所、軟件所、聲學所、長春應化所、自動化所、計算所、上海藥物所、深圳先進院等分別在青島、煙臺、濟寧等地與地方共建了分所、分部或研發基地10個。結合地方需求和工作基礎,中科院山東中心陸續在煙臺、威海、青島、臨沂、濰坊、泰安等地與地方共建了6個技術轉移轉化區域分中心。

  據悉,中科院相關單位在山東各地參與了80余個聯合實驗室(研發中心)、山東省院士工作站或產業創新聯盟的建設,這些科技創新平臺已成為山東整體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科院在山東已形成的多層次、網格化的科技創新和技術轉移轉化工作體系,直接支持了“藍黃”兩大國家戰略的實施,并將為區域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深入調查研究

  為項目提供智力支撐

  調查研究是省院深入合作的基礎。王東升表示,山東中心每年都積極參與組織中科院系統研究所院士、專家來山東省圍繞全省區域發展戰略和產業發展的重大、關鍵和共性技術難題進行實地考察調研。

  中科院在山東省科技廳的支持下,先后組織了中科院青島產業科技需求調研、中科院山東產業科技需求調研、中科院—山東省城鄉一體化建設科技需求調研、山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調研等四次大型的調研活動,摸清了山東相關產業發展狀況、區域特色和科技需求,為深化合作奠定了基礎。

  截至2013年年底,采用專題與日常調研相結合的方式,中國科學院所屬研究單位770家次、院士、專家1850余人次來山東省17地市的1700家次企業考察調研,收集整理5200多項企業技術需求、難題。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院士、專家針對山東省重點發展的產業領域從企業的現實技術和發展需要中凝練出行業共性技術問題,并提出了解決方案和發展建議,有效地推進了省院合作的深入開展。

  緊密圍繞山東省的重大規劃、全省區域發展戰略和產業發展的重大、關鍵和共性技術難題,針對物聯網、半導體照明、橡膠輪胎、煤化工、制造業信息化、節能減排等重點產業,中科院所屬研究院所的院士、專家來山東省進行科技對接和交流,在山東轉移轉化一大批技術含量高、市場需求量大、產品附加值高的技術成果,如量子通信技術、甲醇制烯烴技術、干氣制乙苯技術、生物法制長鏈二元酸項目、可完全降解塑料項目等,實現了中科院高科技資源優勢與山東省產業優勢的有效對接和集成,為促進山東省轉方式、調結構注入了新的活力。截至2013年年底,策劃組織了中科院有關研究院所到山東,參與大型科技對接活動、專項產業技術論壇、省內外成果洽談活動等80余次,與山東省企業進行對接交流累計與地方、企業共簽訂250多項合同和協議,達成700多項合作意向。

  王東升說,近5年來,中科院院屬單位與山東省簽訂了10個區域性戰略合作協議、建立了12個院企合作戰略聯盟,共有575個合作項目在山東實施,成果轉化累計為企業新增銷售收入超過1183億元,實現利稅195億元。

  探索新模式機制

  提升合作深度廣度

  中科院沈陽分院院長助理、科技處處長李明告訴記者,近年來,中科院緊密圍繞山東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新形勢和新要求,積極開拓創新、與時俱進,不斷探討深化院省合作的新方式和新手段。從起始單純的由企業與專家項目合作,在合作領域上發展到如今圍繞產業鏈以及針對區域經濟的優勢和特色產業集群的合作,在合作深度上發展到目前的項目實施、基地建設、人才培養一體化綜合集成,進而形成省院合作的組織化、制度化、長效化。

  據王東升介紹,為了推動民族醫療器械和醫用材料產業的發展,中科院推動設立了“中科院—威高集團高技術發展規劃”(以下簡稱“中科院—威高計劃”),中科院、山東省科技廳、威海市政府、威高集團每年出資3000萬元用于支持產業技術研發工作。自“中科院—威高計劃”設立以來,已經陸續立項支持20余個項目,并通過向國內其它高校、科研單位和省內其它企業開放,探索出了有效整合國內其它優勢科技資源為山東省重點企業和重點產業全方位服務的新路子,創造了良好經濟和社會效益,促進了該行業的發展。

  為了重點對接山東省的重大產業需求,經過充分調研,聚焦山東重點行業,整合全院力量組織專項技術論壇,為山東重點行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2010年以來,山東中心先后組織了“中科院—山東省現代煤化工技術論壇”“中科院—山東省半導體照明技術論壇”“中科院—山東省農村農業信息化論壇”“中科院—山東省橡膠輪胎技術論壇”,以及在東營、濟南、淄博等地組織多場自動化與信息化專場對接會。這些在充分調研企業需求基礎上的相對小型、專業、指向明確的論壇和專項對接會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投資150億元的DMTO項目等一大批合作項目得以組織實施,為山東的煤化工、半導體照明、橡膠輪胎、農村農業信息化、傳統工業的信息化和自動化改造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附件:
    9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视频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_国产苏怡静事件在线看_欧美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