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由“人”和“才”兩個字組成。留住了“人”,但放棄了“才”,同樣是一種人才流失,或者叫“人才留失”
■高科技成果“墻內開花墻外香”,暴露出人才觀念落后,以及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暢等諸多問題
■如何挖掘好本地人才資源,防止“人才留失”與人才流失互為因果,已成為遼寧人才工作的當務之急
近一段時期以來,伴隨著東北三省經濟的普遍下行,人才流失的話題再一次“浮出水面”。由于報道者所站角度的不同以及資料來源方面的偏差,個別報道中披露的數據并不嚴謹,甚至存在夸大其詞。
然而,長期以來,東北地區人才一直處于“失血”狀態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與“人才流失”現象同時存在的還有“人才留失”現象。由于“人才留失”與“人才流失”互為因果,因此,如何挖掘好本地人才資源,防止“人才留失”,打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環境和氛圍,已了為遼寧人才流失“止血”的當務之急。
創新成果為什么總是在外地轉化
近5年,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在全國共實現技術轉移轉化合同872項,合同額9.1億元,而在遼寧轉移轉化數只占10.78%,合同額則僅占4%。
這里就涉及“人才留失”的問題?!叭瞬拧庇伞叭恕焙汀安拧眱蓚€字組成?!叭恕绷髯吡?,“才”照樣可以為我所用;相反,留住了“人”,但放棄了“才”,同樣是一種人才流失,或者叫“留失”。
遼寧是科技教育大省,現有高等院校116所、科研單位167家,兩院院士5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8000多人,無論是專家人數,還是科研成果、專利申請量,在全國都名列前茅。然而,這些“科技國家隊”雖然人數眾多,但他們的“才”,即“科研成果”在當地并沒有得到充分釋放。
據沈陽當地媒體報道:沈陽金屬研究所想把一個專利項目200萬元轉讓給沈陽企業,企業不要。后來,這項專家被江蘇一家企業以2000萬元拿走了,幾年下來,這個專利產生的利潤已達幾億元。
無獨有偶,在2015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烴”(DMTO)技術摘取了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這項技術對于煤炭資源相對豐富石油資源比較缺乏的遼寧來說,極具現實意義。然而,這項技術實現工業應用已有5年,但落戶遼寧一事仍然無聲無息!為此,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副所長梁波專門撰文,質疑創新成果為什么總是離遼寧而去,呼吁遼寧切實采取措施,實施“本土技術就地轉化工程”,徹底改變這種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墻里開花墻外香”的現象!
制度保障本地“人”“才”兩旺
高科技成果“墻內開花墻外香”,暴露出遼寧發展觀念落后,創新意識不強,以及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暢等諸多問題。東北一家國企的領導對記者訴苦說,單位使用、處置科技成果,不僅存在審批環節多、周期長的問題,而且轉化不好還得承擔國有資產流失的責任。
為了破除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制度性障礙,打通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通道,今年初,遼寧省科技廳、教育廳等六部門,聯合出臺了《關于加快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意見》,對省屬各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的科技成果轉讓、許可、作價入股以及對科技人員的獎勵,大大放寬了尺度。
據遼寧省科技廳副廳長閆靈均介紹:按照以往規定,國有事業單位處置國有資產時,需要履行報批手續,現在,省屬各高校、科研院所可以自主決定對其持有的科技成果采取轉讓、許可、作價入股等方式轉移轉化,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不再審批或備案;同時,單位科技成果處置收入全部留歸單位自主支配,納入單位預算,實行統一管理,不再上繳國家財政;而且明確規定對發明人的獎勵比例,不得低于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的最低比例。
除了用政策為科研單位和人才“松綁”,遼寧還積極搭建平臺,為企業引“才”源,為科技成果找“落腳地”。省委組織部充分發揮黨管人才的優勢,組織開展了“千名院士專家進千戶企業”行動。70多名省級優秀專家與企業簽訂了科技成果轉讓協議,15位院士、460多名專家采取科技成果分成、技術入股、進企業兼職等方式,與企業建立起合作關系。
沈陽遠大集團發揮民營企業體制機制靈活的優勢,率先在全國打破僵化的科研體制,推出企業和研發人員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的雙贏機制:研發人員和機構通過項目申請獲得遠大提供的“風險貸款”,成果出來后直接面對市場。市場相不中的,打入冷宮,“人”“才”兩空;市場“相中”的,不僅可以獲得一次性成果轉讓費,研發人員還能以入股或提成的形式,終身享受自己研究成果帶來的收益,從而確保企業“才”源茂盛。
打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環境
“有人說東北人不行,我不認可,大家到深圳去看看,在那里很多東北人都成功了?!边|寧土生土長的企業家、東軟集團董事長劉積仁說,“遼寧應該從重視大型國有企業和老一代產業工人,轉向重視中小民營企業和年輕的創業者,喚起民眾的創業激情和創新熱情?!?/p>
的確,衣食住行是人的基本要求,除了這個基本需求,人更大的需求就是為自己的“才”找到“用武之地”。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不難理解以往引進人才所需的“工資”“房子”“待遇”等條件,為何逐漸被“事業”“平臺”和“發展空間”所替代。
對遼寧來說,為人才提供“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環境,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還有一個現實課題要解決——長期以來,人才大省遼寧的人才“旱澇不均”現象十分嚴重,施展平臺多、發展空間廣的沈陽和大連兩市“壟斷”了全省人才的一半以上。
為了打破這種局面,遼寧抓住沿海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沈陽經濟區被確定為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突破遼西北戰略進入全省大戰略的契機,圍繞三大“振興主戰場”,搭建讓人才施展拳腳的舞臺,從而構筑起多個人才聚集之地。大連市金普新區過去只是一個5000多人的村子,現在已成為一個158萬人口的移民城市,因為這里有3500多家外資企業,其中包括75家世界500強企業。本溪市發揮當地資源優勢,做強做大醫藥產業,2012年晉升為國家高新區。如今,在遼寧,搞裝備制造的人才大都流向了沈陽,搞軟件的人才流向大連,搞生物制藥的流向本溪,搞陶瓷的人才流向法庫,搞蘑菇的人才則都流向了岫巖。
經濟學家埃德蒙德·菲爾普斯說過:“國家層面的繁榮源自民眾對創新過程的普遍參與?!彪S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局面的逐漸形成,遼寧有望崛起為新的人才高地。
?。ü饷魅請笥浾?nbsp;畢玉才 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