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遼寧網1月8日電 (記者 朱明宇)8日上午,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其“分子尺度分離無機膜材料設計合成及其分離與催化性能研究”和“全釩液流電池儲能技術及其應用”兩項目分別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和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分子尺度分離無機膜材料設計合成及其分離與催化性能研究”項目由大連化物所楊維慎、李硯碩、王海輝、熊國興、林勵吾等人完成。反應和分離是化學工業的兩大基本過程,二者的集成強化是一項極具挑戰的課題。該項目設計合成了具有分子尺度分離性能的無機膜(透氧膜和分子篩膜)新材料,即提出了透氧膜材料優化設計原則,解決了滲透性與穩定性相互制約的關鍵科學問題,引領了國際透氧膜材料研究方向;微波合成分子篩膜解決了分子篩膜無缺陷合成的科學問題,獲得了具有分子尺度分離性能的分子篩膜;發展了無機膜在能源領域中應用新過程;實現了膜分離過程和催化過程在膜反應器中的耦合,為開拓分離-反應過程耦合以及反應-反應過程耦合提供了新思路。
“全釩液流電池儲能技術及其應用”項目原創性地開發出全釩液流電池離子傳導膜、電極雙極板、電解質溶液等關鍵材料,創新性地突破了高性能電堆和大規模儲能系統設計集成等方面的關鍵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問題,取得了一系列技術發明和創新成果。該項目完成了從實驗室基礎研究到產業化工程應用,從關鍵材料到系統集成的發展過程,是全球唯一掌握了完整的全釩液流電池儲能全產業鏈的團隊。該項目的第一完成單位為大連化物所張華民研究團隊,大連融科儲能技術發展有限公司為第二完成單位。
該項目共獲授權發明專利28件,2008年完成國內首套100kW系統的示范應用,2012年完成世界最大規模5MW/10MWh全釩液流電池商業化示范系統,技術指標和工業化進程均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已完成20余套應用示范工程;領軍能源行業、國家及國際液流電池標準的制定,起草了3項行業標準,5項國家標準和1項國際標準;對推進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普及應用,實現節能減排重大國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大規模、長壽命、高效率、低成本的儲能技術是實現可再生能源發電普及應用及智能電網建設所急需的核心技術。全釩液流電池儲能技術因其使用壽命長、儲能規模大、電池均勻性好、安全可靠、應答速度快、環境友好等突出的優勢,成為規模儲能的首選技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