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龍一號”
“潛龍二號”
據央視新聞聯播報道,當地時間1月10日下午,我國自主研發的4500米級自主水下機器人——“潛龍二號”,在西南印度洋成功下潛至1600米指定位置,在復雜的海底環境下自主航行作業,獲得了這個區域的精細海底地形地貌圖,實現了它在洋中脊海底的首次勘探。
另據中國網報道,2016年伊始,“向陽紅10”號遠洋科學考察船也迎來了它的“船生”第一次大洋任務。本次大洋航次,“向10”一項重要任務即搭載“潛龍二號”前往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作業區,帶著4500米級AUV(即“潛龍二號”,4500米級深海資源自主勘查系統)進行它應用前的“終極考試”——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礦區的試驗性應用海試。今天,“潛龍二號”執行了它在目的地海域的處女航。
“潛龍二號”是我國863計劃深海技術與裝備重大項目的研究課題之一。記者從該課題負責人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李波處獲悉,“潛龍二號”是由中國大洋協會牽頭,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作為技術總體單位,聯合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等參研單位共同研制的4500米級深海資源自主勘查系統。
2015年12月16日,執行我國第四十航次科考任務的“向陽紅10號”起航,兩臺4500米級深海水下機器人“潛龍一號”和“潛龍二號”隨船出發,首次投入實質性遠洋科考。
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科研效率、節約科研經費,大洋40航次的調研隊員正式開始了“晝夜不分、黑白顛倒”的生活,AUV(4500米級深海資源自主勘查系統)組、熱液異常探測組、地球物理組、地質組、綜合作業組、甲板保障組等調研組長充分考慮了可能出現的一切意外情況,均制定了穩妥的值班表,確保每一個時間段、每一間實驗室都有至少一人在值班、巡查??紤]到宣傳報道組的工作性質,“向陽紅10”船的2名隨船記者、1名隨船攝像也安排了值班任務,在數據記錄等方面的工作內容上挑起了大梁。
經過9日一天的布陣、測陣及10日天一大早的準備工作,“潛龍二號”的處女航已經全部準備就緒,以往沒有安裝的磁力儀也已安裝完畢,呈現出它最完整的優雅姿態,陽光下的“潛龍二號”顯得典雅又美麗。當地時間早上8點,在止蕩繩的牽引下,“潛龍二號”緩緩由“向陽紅10”船的后甲板沒入水中,入水后的“潛龍二號”開始有了自主“行動力”,只見一條黃色的“胖魚”迅速向下“游”去,很快,“胖魚”變成了一個黃色的小點,消失在視野范圍之內。
“潛龍二號”的副總設計師趙宏宇告訴記者,9日的準備階段,就是在為“潛龍二號”設置“衛星導航”的階段。由科研人員下放四個應答器,由超短基線對四個應答器進行位置標定,謂之“測陣”。每個應答器之間距離大約為3公里,被輻射到的區域皆將成為“潛龍二號”的導航區域,AUV可以向應答器發射信號,通過接收到的訊息來判定自己所在的具體位置,從而進行梳形搜索。此外,隨“潛龍二號”下水的還有一臺聲波通訊機,聲通訊機與AUV之間達成“溝通”,再由聲通訊機將“溝通結果”發送給船上的科研人員,以此達到實時監控的作用。今天一天,“潛龍二號”的探測任務包括了海底地形地貌探測、熱液異常探測、磁力探測等內容。
“潛龍二號”在水中探測了9個小時左右時間,當地時間下午6時左右,它自動拋載上浮于“向10”船的南面,距離船體還有一定距離。在“向10”及4500米級AUV緩緩靠近的過程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幾只信天翁,它們新奇地“盯著”這臺巨大的黃“魚”,不停地用嘴啄?!班亍钡囊宦暰揄?,“潛龍二號”拋出一條橘紅色牽引繩,再由科研人員發射一條打撈繩,兩根繩系好“水手結”,慢慢讓AUV浮至船尾,至此,回收工作的第一步告一段落。緊接著,科研人員用鉤子分別給“潛龍二號”的牽引環套上止蕩繩,緩緩用A架將“潛龍二號”吊起,重新固定在后甲板上。
在“潛龍二號”下放及回收過程中,“向10”船邊一直有數十只海鳥盤旋在側,好奇地觀看。記者猜想,“潛龍二號”此后的探秘之旅一定不會孤獨,因為它有海鳥這般“朋友”、有科研隊員這般“父母”、有863計劃這般任重道遠的“燈塔”、還有殷切希望它出色完成作業任務的我們。將“潛龍二號”回收完畢的瞬間,天邊出現了一道完整的彩虹,在海天一色的遠方顯得尤為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