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為科考隊員正在布放“潛龍二號”
本報訊(特派記者 崔鯨濤)在經過3個潛次的試驗調試后,當地時間1月19日20時30分(北京時間1月20日零時30分),我國自主研發的4500米級深海資源自主勘查系統(AUV)——“潛龍二號”在西南印度洋完成了第5次大洋下潛勘探。至此,全部探測功能的測試取得圓滿成功。
上午8時,“向陽紅10”船開始“潛龍二號”的布放準備。10時40分,“潛龍二號”入水進行第5次下潛試驗。11時30分,潛器執行預定任務,距離海底50米以“梳”形開始探測。17時46分左右,進行近底光學探測。18時30分,拋載上浮。20時30分,“被安全回收至母船。
“潛龍二號”總設計師劉健向中國海洋報介紹說,此次“潛龍二號”進行了全部探測功能的測試,拍攝了300余張海底高清照片,獲得的甲烷、濁度、溫度、氧化還原電位、磁力等海底環境參數數據,以及近底50米微地形地貌有效數據,達到預期目的。
數據收集完成后,技術人員立即展開處理與分析,300余張照片直觀地再現了真實的海底世界。“潛龍二號”配備的相機不僅拍攝到了玄武巖、硫化物,還有魚、蝦、貽貝、???、珊瑚等海底生物。中國大洋第40航次第一航段生物組組長、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AUV海試現場驗收專家組成員邵宗澤說:“在海底拍到許多小魚,說明周圍區域有熱液活動。另外,我們還發現許多已經死亡的貽貝,結合硫化物的顏色,可以推斷這片區域曾經有過熱液活動。”
本航次首席科學家陶春輝表示,此次下潛非常成功,尤其能按布設測線得到清晰的海底照片,說明“潛龍二號”的各設計功能已經在西南印度洋熱液區成功實現,各項探測數據將為后續的深入調查與研究提供重要支撐。這次下潛拍攝到硫化物的東西向分布范圍,為斷橋熱液區硫化物和熱液活動的分布提供了非常珍貴的資料,對于該區的硫化物資源評價非常重要。
根據計劃,“潛龍二號”還將在西南印度洋龍旂熱液區繼續開展試驗。 崔鯨濤攝
(原載于《中國海洋報》 2016-01-21 第A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