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2月25日訊(記者 孫潔 葛蕾 舒珺)“把機械載體和電器集成后賦予它生命,給它靈魂,相關軟件也像神經系統或者血液一樣提供感知能力,讓它能夠真正的成為一個人?!眮碜灾锌圃荷蜿栕詣踊芯克男齑簳熯@樣向記者描述水下機器人的智能化,作為4500米級深海資源自主勘查系統(以下統稱潛龍二號)控制軟件負責人,徐春暉有著技術人員的嚴謹和平易近人,并用形象的比喻介紹了“潛龍二號”包括高智能控制、避碰控制、故障檢測與應急處理等方面的內容。
“潛龍二號”軟件的智能化水平體現在哪些方面?
潛器所有的功能最后都是軟件賦予它,而電器和機械裝置則是軟件運行的平臺。
作為水下機器人,“潛龍二號”的軟件是按照人的架構,進行分層設計,共分為智能層、行為層和設備驅動層。每一層都有很多模塊,智能層發揮使命規劃、智能監控等作用。行為層就是航行控制,包括數據采集、記錄、故障處理,驅動層是傳感器、數據的采集和執行機構的指令的執行,
這三個層與層之間的協作在徐春暉的口中有了更為清晰的比喻:如果一個人去超市,會預先設想該怎么前往,制定路線計劃,那么“潛龍二號”作為自主勘查系統在進行探測時也會進行任務規劃,分為在線和離線兩種情況,離線時有人來參與,把規則輸入進去,在線時潛器會根據環境情況自動決策,一旦潛器遇到突發情況就會觸發相應規則,并自動作出反應,這就體現了它的智能化。
決策出一個線路后就是行為層的任務了,選擇如何去,回到上邊去超市的比喻中,行為層就是選擇步行這種方式前往,對于潛器來說,就是在勘查過程中要用什么樣的探測設備、采用什么樣的航行控制方式。
第三步就是設備驅動層去驅動電機運轉執行實際動作,也就是去購物,人要邁開雙腿一步一步的走到超市。
“目前潛龍二號在南海試驗時各方面比較穩定,能夠按照規劃的航跡把探測任務很好的完成”徐春暉告訴記者:“在南海第一次下潛試驗時海況變差,布放回收時對潛器跟海水之間的沖擊預估不足,造成舵機輸出軸折斷,后來及時調整布放方法和軟件,在每次下潛之前,把舵自動打到跟海水垂直的角度以免受到沖擊?!?/span>
正是在徐春暉跟其他同事的耐心調整和不斷努力,發現問題在現場第一時間解決,目前“潛龍二號”航行的定深、定高都能達到±0.2米,航向精度能達到±1度,導航精度能達到0.5%,已滿足各項指標,達到預期。
大洋40航次上徐春暉在專注工作(攝影舒珺)
避碰控制系統大膽創新
為應對水下復雜的地形地貌,“潛龍二號”大膽創新,在國內首次采用前視聲吶作為避碰控制設備,這是一種成像聲吶,即把數據采集進來后,通過圖像處理方式來識別障礙和周圍環境,結合避碰策略,下達緊急轉向、緊急變深或變高以及跟蹤策略,在解除危機后,會通過在線路徑規劃引導潛器回到正確的軌跡上,使其繼續正常的執行任務。
據徐春暉介紹,之前在湖試的時候對潛器的避碰算法進行過考核,在復雜地形上航行時能夠保證自身安全的情況下,達到拍攝水下圖像的目的。
隨著跟海洋科學家們的溝通,徐春暉和他的同事對避碰系統也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以前做避碰時,一旦遇到障礙會讓潛器在水平方向上繞行,但是針對這臺“潛龍二號”AUV,因為它以勘查為目的,所以會在垂直方向上爭取先能達到繞開障礙的目的,從這一點上能夠感受到徐春暉認識的創新和轉變。
對于即將奔赴的西南印度洋熱液硫化物區,也將要對潛器的這個功能進行測試、考核,因為潛器首次進入該區域,面對復雜的地形,系統功能的發揮會面臨很大挑戰,徐春暉告訴記者:“最大的困難是避碰,我們的潛器是近底航行,相當于飛機的超低空飛行,避碰的目的就是確保潛器的安全,對潛器的避碰決策、航行機動性以及故障檢測與處理都有很大考驗,希望這次出海潛器在安全的前提下把任務完成好?!?/span>
故障檢測劃分優先級 潛龍二號“突發生病”仍能堅持完成任務
AUV集成了大量的傳感器和執行機構,每個設備都有自己的數據狀態和通訊系統,潛器會對它們進行周期性巡檢,按照問題的緊急程度劃分優先級?!斑€是以去超市為例,在去超市的過程中,不小心把腳崴了,如果不是很嚴重,并且要買的東西對我還很重要,那就可能繼續把購物完成。針對潛器來說,如果某些設備發生了故障,但不影響計劃,而且還能繼續執行任務,就會繼續完成它的工作。但如果一些故障比較嚴重,比如去超市的途中發現錢包忘帶了,直接導致采購計劃泡湯,那就沒法繼續進行,換言之,潛器在做近底微地貌探測時,假如聲學微地貌傳感器壞了,那這個任務可能沒法進行,就只能把潛器回收回來”徐春暉以超市為例形象的給記者描述了故障檢測系統的工作狀況。
在早期實驗的時候,一般來說只要出現故障的話,為了保險就讓潛器停止水下工作,先把故障解決掉,但如果要是在實際探測任務中出現一點無關緊要的故障,則能讓它帶病工作,就盡量先把勘查工作任務完成,回來后再解決問題。
在控制軟件的設計開發中離不開一個“秘密武器”——半物理仿真平臺,他相當于一個模擬器,改正的功能會在模擬器上進行驗證,如果功能完全正確才會在實航中把它下載到潛器上,讓它執行任務。徐春暉通過手勢給記者形容道:“這模擬器像飛行員使用飛行模擬器一樣,是自動駕駛平臺,我們給它提供了虛擬的海洋環境和虛擬的傳感器,然后用一臺與潛器上完全一樣的自動駕駛單元,讓程序在這上面運行?!?/span>
此外,“潛龍二號”的四個舵板和推進器是可以回轉的,這樣潛器操控起來余度非常大,因此徐春暉告訴記者,在執行不同任務時,會用不同推力分配的原則,這樣即便某些推進機構發生故障,算法也會根據這種冗余設計自動適應,可以很好的完成任務。
“希望潛器能安全可靠,在平安的基礎上把調查任務完成的越多越好!”徐春暉笑著向記者坦露內心對“潛龍二號”的期盼和希望。
“潛器的工作狀態決定我們的工作、生活和時間?!弊鳛橄群髤⒓游宕魏T嚨摹坝矟h”徐春暉坦言,在海上的時間很長,曾全程參與了6000米級AUV“潛龍一號”的所有試驗,包括大洋29航次、大洋32航次的科考,也參加了去年“潛龍二號”的南海海試。在分享以往難忘的經歷時,他告訴記者:“當初做潛龍一號時遇到過不少困難,經常是把潛器準備好了投放水里,沒過半小時就因為故障上來了。我們在海上都是高濕高熱的氣候,有時剛想沖個澡,潛器就上來需要馬上排查故障,這時候,潛器的工作狀態決定了我們的工作、生活和時間?!?/span>
工作之余徐春暉與同事會一起放松一下,但是實施海上作業時就會非常忙,常常24小時連軸轉,如果不是下水作業也都是在做技術準備,包括潛器的故障排查,海上的工作效率要求高,時間也非常寶貴,“我們一起去做試驗的同事都是同吃同住,有時候大家在一起的時間比跟家人相處的時間都長,常年漂泊在外。跟潛龍二號的副總設計師趙宏宇一起做試驗時,他的小孩非常小,家人問小孩他的爸爸呢,小孩就指著墻上的婚紗照,說那是爸爸,其實想想都挺不容易的”徐春暉跟記者分享說,在海上做試驗還經歷過一次中秋節,船上組織文藝活動,豐富了大家的海上生活,當時雖然很想家,但是跟同事一起過節,像一家人一樣非常難忘。
在采訪接近尾聲時,徐春暉告訴記者,這次奔赴西南印度洋遇到惡劣海況,對自身身心和潛器都是一種考驗,希望潛器能表現出色,圓滿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