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掃描
您當前的位置 :

  在6月2日出版的《科技日報》第6版“綠色家園”中,報道了沈陽生態所分析測試中心王顏紅研究員及其團隊建立了綠色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質量保障技術體系,多項技術處于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全文轉載如下:

               新技術全程護航綠色農產品

 ?。ㄓ浾?馬愛平)產地環境是農產品賴以生存的環境要素,是影響綠色食品產品質量最基礎的因素之一。因此,把住生產環境安全關,凈化農產品產地環境,切斷污染物鏈條,把好各個生產環節質量控制對綠色食品生產至關重要。

  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分析測試中心主任、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環境因子風險評估實驗室(沈陽)主任王顏紅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完成了多項技術攻關,建立了全程、立體的綠色農產品質量保障技術體系,形成了風險監測與預警機制,實現了綠色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質控。

  王顏紅團隊先后攻克了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功能區劃與預警技術、農用投入品安全監控關鍵技術、農產品的溯源與危害物篩查等關鍵技術。

  團隊從產地環境適宜性劃分、生產過程中投入品造成的農藥殘留和重金屬污染隱患、農產品質量監控與溯源等問題入手,開展保障農產品安全的全程質量控制機制,綠色農產品產地功能區劃與種植結構調整、綠色農產品安全生產的農用投入品控制與監管、綠色農產品同位素溯源與篩查等技術攻關研究。

  在產地環境評價與區劃技術方面,團隊在原有基礎上,考慮到土壤地力條件、不同區域的環境特征與農產品種類的數量關系,以及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至關重要的重金屬及有效態、有機污染物殘留指標,完善了產地環境評價與區劃指標體系和評價技術。利用該技術,在全國率先開展以縣域為單位的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監測、評價與規劃,編制規劃報告,為地方因地制宜發展綠色食品產業提供依據。

  在產中投入品控制方面,王顏紅團隊以農用投入品的環境行為與膳食風險響應機制為突破口,針對不同生產環境提出了重金屬累積和有機農藥殘留規律與安全監控方法,形成了多項設施農業生產中農藥安全施用系列規程,并在遼寧省內推廣實施。

  在產品質量監控方面,該團隊采用同位素分析與主成分分析技術,引入指紋圖譜及組學技術,建立了農產品中未知危害物的篩查和產品鑒別及產地溯源技術,成功應用于不同省份的花生、五味子等農產品鑒別,判別率最高達100%,該項技術的推廣應用將為地理標志農產品和地區特色品牌的原產地保護、摻假鑒別提供科學有效的監管手段。

  目前,王顏紅團隊研發的以農產品安全保障為目標,集成產前產地功能劃分、產中化學輸入品控制、產后農產品溯源等各環節的關鍵技術共27項。相關技術在遼寧省14個市30個縣區推廣應用,推廣生產面積1353萬畝,助力綠色食品標志產品數量增長,取得了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先后獲得行業標準5項,地方標準17項,發明專利8項(授權3項),出版專著1部。形成了一套適合我國東北地區綠色食品質量安全保障的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術,部分技術處于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報道鏈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6-06/02/content_340540.htm?div=-1

附件:
    9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视频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_国产苏怡静事件在线看_欧美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