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丹東市政府與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簽署了新一輪院地全面科技合作協議。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院長韓恩厚、副院長馬越紅,市領導劉興偉、何志勇、王海東、于兵等出席簽約儀式。
市政府與中科院沈陽分院就今后5年科技合作內容達成共識:一是做大做強中科院沈陽分院丹東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核心平臺,打造全省科技成果產業化示范基地;二是強化中科院沈陽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丹東中心服務平臺功能,圍繞丹東眾多企業技術需求,開展多形式、多層次、多領域的科技合作與專題交流對接活動,破解企業發展中的技術難題;三是面向我市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重大技術需求,共建區域性合作創新平臺,建立全方位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四是共建人才交流、培養與培訓平臺,為丹東區域創新提供人才支撐。
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興偉代表丹東市委、市政府,對雙方續簽合作協議表示祝賀,對中科院沈陽分院長期以來對丹東科技創新事業發展所給予的支持和幫助表示感謝。劉興偉說,丹東市委十二屆三次全會提出實施“六大戰略”,將創新驅動確定為助推丹東未來發展的重要動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丹東最得天獨厚的條件就是中科院沈陽分院丹東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丹東要充分利用好這一條件,依靠中科院相關院所,依靠一批成長型的小巨人企業和三所高校,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在人才培養、優化營商環境和政策環境、育成中心機構設置、入駐企業風險基金建設等方面有所突破,真正把五大發展理念、“四個著力”要求及丹東的“六大戰略”落實在具體的行動中。特別是要做好營商環境建設,使入住育成中心的企業茁壯成長,在丹東扎根、發芽、開花、結果。希望中科院沈陽分院繼續關心丹東、支持丹東、幫助丹東,使雙方共同澆灌的科技之樹保持長青,不斷結出豐碩的果實。
中科院沈陽分院院長韓恩厚表示,在接下來的5年合作中,沈陽分院將按照中科院院地合作總體部署,緊密結合丹東市轉方式、調結構、創新發展的現實需求,做大做強丹東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核心平臺,打造科技成果產業化示范基地,孵化出更多創新成果。強化中科院沈陽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丹東中心服務平臺功能,打通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移轉化通道,促成更多成果在丹東轉化。做實區域性合作創新平臺,建立健全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服務丹東重點產業發展。加強人才引進,共建人才交流、培養與培訓平臺,為丹東創新發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撐。
丹東市與中科院沈陽分院的科技合作始于1982年,是中科院沈陽分院與地方合作最早的城市。此前已簽署了4輪院地合作協議,從單一的項目合作,發展到創新合作機制、共建合作機構、打造合作平臺、引進高端人才、實施項目合作、集成攻關創新等各個方面。特別是近5年,雙方共建了中科院沈陽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丹東中心,打造了丹東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依托上述平臺,在引進高端人才、培養科研團隊、構筑產業聯盟、推動項目合作、營造科技氛圍等方面取得很好的成效。
截至目前,依托中科院沈陽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丹東中心,中科院沈陽分院31家研發單位與丹東62戶企業開展合作項目93項,合同金額總計6945萬元,共建聯合實驗室、技術研發中心等11個、省級產業技術創新聯盟7個、院士工作站22個。中科院沈陽分院丹東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已先后引進中科院所屬的11個研究院所的15個項目入駐,相繼開發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先進、高附加值的新產品。到2016年底,育成中心入駐項目共申請專利63項,授權29項,實現銷售收入9284.2萬元。續簽新一輪全面科技合作協議,標志著雙方的科技合作步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對促進全市的資源、產業、生態優勢與中科院沈陽分院的創新、研發、科技和人才優勢更好結合,加快創新型丹東建設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簽約儀式由市委副書記李剛主持。中科院沈陽分院副院長馬越紅和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何志勇代表院地雙方在全面科技合作協議上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