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沈陽日報、沈報融媒記者封葑)5月20日,“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公眾科學日”在沈陽生態所正式啟動,三款首次亮相的機器人格外吸引眼球。
記者在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看到,這三款機器人分別是地震應急搜索可變形機器人、廢墟環境自適應生命探測機器人、人機協作的智能無人機系統。在無人機系統展示區,工作人員帶上特殊顏色的手套,用手勢在胸前向上下左右四個方位比劃,無人機便朝手勢所指方向平穩飛行。據介紹,該系統基于視覺的智能手勢識別,打破了以往無人機操縱的遙控器限制,使得普通人無需經過專業訓練便可靈活操縱,實現高效率的人機交互,未來或將運用于無人汽車的交通指揮、AR實時操作等領域。
地震應急搜索機器人,采用模塊化鏈式結構,可主動變換構型以適應不同的廢墟地形環境,提高了機器人的環境生存能力。廢墟環境自適應生命探測機器人采用可變履帶自調節專利技術、非接觸生物雷達探測技術等,可代替救援隊員進入地震廢墟內部,執行幸存者搜索、環境信息采集任務,將雷達、視頻、音頻等信息呈現在控制終端上,為幸存者施救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據悉,今年的“公眾科學日”期間,中科院在沈科研機構免費開放60余個實驗室、組織30多場主題各異、妙趣橫生的專家科普報告,結合社會熱點問題,為公眾解讀霧霾、智能制造、腐蝕等科學知識。本屆“公眾開放日”時間為5月20—21日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