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學術機構,中國科學院在遼寧和山東地區的分支機構沈陽分院做出一個“大膽”的舉動——將該分院系統單位100個專家團隊的信息毫無保留地公布在網上,包括團隊信息、團隊介紹和典型項目案例,甚至科學家或課題組聯絡人員的手機號碼、電子郵箱等聯系方式也都“曬”了出來。
這在中科院系統內部是第一個,其目的就是試著“破除”致使科技成果束之高閣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越來越受到各方重視,一系列國家層面政策法規的出臺和實施顯示出國家經濟發展對于科技成果供給側改革、暢通科技成果轉化渠道的迫切需求。然而在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院長助理、科技合作處處長李明看來,不少具體問題還在制約著一線科研院所和科研團隊的轉移轉化積極性和轉移轉化進程。
其中最讓李明“揪心”的就屬科技界與產業界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他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該院在長期開展院地合作過程中發現,大多數企業對他們這些“大院里科學家”的了解往往還停留在“兩彈一星、上天入地”等重大科學成就上,“他們對我們能為地方產業發展、企業技術升級所提供的科技支撐服務內容并不十分清楚!”
說來也不奇怪,在李明看來,當前不少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中的信息交流方式實在“過于老土”,以中科院沈陽分院為例,該院科技成果信息交流主要有三種形式——
一是接待政府和企業家代表團到訪工作,其核心部分就是雙方交流供需信息,受眾一般20-50人;二是在各地舉辦的科技成果對接會,主要解決的是科技成果信息大范圍發布,受眾一次最多500人;三是各研究所的網站,但目前全院多數研究所并沒有設立專門的成果轉化網頁,而且一般只介紹研究所成果,卻不介紹專家信息。
面對這些在“互聯網+”時代顯得格格不入的“舊方式”,李明和同事先是痛定思痛,“這些信息交流手段傳播效率較低,也是影響我們科技成果轉化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后狠下功夫,整理出1000項適于轉化的科技成果,遴選出100個能夠開展成果轉化的專家團隊,打造中科院沈陽分院科技成果信息網。
按照李明的說法,與以往的科技成果宣傳、推廣網站不同的是,沈陽分院科技成果信息網將各研究所科技處、課題組及相關人員的聯系方式毫無保留地放在科技成果或專家團隊的醒目位置,而沒有刻意地僅僅保留沈陽分院的聯系方式。
“這樣做有些‘壯士斷腕’的意思,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減少科技對接的中間環節,搭建起政府、企業與研究所直接聯系的橋梁,提高溝通效率?!崩蠲髡f,“功成不必在我,惟愿中科院的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務國民經濟主戰場”。
根據中科院沈陽分院的統計,該網站去年6月上線以來,截至今年7月訪問量已超過26.8萬次,平均每月超過2萬次訪問量,即每天超過600次訪問,而沈陽分院科技合作處共計8人,相當于每人每天接待7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