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印度尼西亞比通1月5日電 (記者 林永傳)5日,在西太平洋海域執行“西太主流系潛標觀測網維護及升級綜合考察航次”的中國“科學”號科學考察船,圓滿完成第一航段任務,靠泊印尼比通港補給。
“科學”號靠泊印尼比通港(林永傳 攝)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黨委書記王輝、船舶運管中心及國際合作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中國駐印尼大使館參贊潘永錄及有關處室負責人等前往比通港迎接,并調研船舶及科考工作進展。
“科學”號360度環視駕駛臺(林永傳 攝)
船長劉合義介紹先進的船載探測和實驗系統(林永傳 攝)
“科學”號科學考察船2017年11月26日從中國青島港出發,歷時41天,完成了西太平洋科學觀測網深海潛標的大規模實時化升級,首次實現了深海3000米大水深溫度、鹽度和三維流速連續數據的實時回傳;首次成功布放5000米級深海綜合觀測浮標1套。完成補給后,該船還將在西太平洋海域進行近20天的科考,然后返回青島港。
“科學”號航次首席科學家張林林(左)向中國駐印尼大使館參贊潘永錄(中)介紹科考裝備(林永傳 攝)
此番在印尼比通港靠港期間,“科學”號科考船將面向印尼薩姆拉圖蘭吉大學師生及比通當地科研院所人員開放,普及海洋科考船及海洋科學考察知識,傳遞友好合作的訊息。
現代化的輪機控制室號(林永傳 攝)
據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專家介紹,“科學”號科考船本航次維護升級優化了中國在西太平洋構建的深海潛標科學觀測網,提高了中國對西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的認知能力,成為國際海洋科技界近20年來在西太平洋調查的成功范例,標志著西太平洋新一輪調查研究熱潮的興起。
“科學”號上朝氣蓬勃的科研人員(林永傳 攝)
錄屬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總長99.80米、型深8.9米,總噸位4711,續航力15000海里,采用先進的吊艙式電力推進系統,360度環視駕駛臺,無人機艙。是中國實現海洋強國戰略、開展深遠海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該船自2012年交付使用至今,已航行24航次17萬多海里,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科考任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