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掃描
您當前的位置 :

楊紅生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態牧場研究團隊

“現代海洋牧場構建技術創新與集成應用”團隊獲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獎

  ■本報記者 廖洋 

  “在我心中,曾經有一個夢……”當膾炙人口的旋律響起,可愛的海洋科學家們便迅速給出了他們的答案——“用我們的努力,換人民真心笑容,圓海洋一個蔚藍夢!”

  他們,就是“藍色中國夢”的踐行者——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態牧場研究團隊。近日,該團隊獲得了2017年度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獎。

  緣起:海洋農業 路在何方 

  海洋是人類獲取優質蛋白的“藍色糧倉”。但隨著養殖規模的無序擴張以及陸源污染的無節制排放,局部水域環境惡化、水產品品質下滑、養殖病害嚴重的問題日趨嚴重,養殖生物大規模死亡現象頻發。

  新世紀之初,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態牧場研究團隊開始了他們的調研。一年四季,團隊負責人、中共黨員楊紅生研究員帶領團隊成員們親身走遍了黃渤海的主要典型海灣。

  團隊發現,由于捕撈船只急劇增加以及漁業捕撈的不規范,使得近海漁業資源嚴重衰退,許多物種早已無法形成漁汛。原先一網下去魚滿倉的盛況消失了,取之而來的是枉跑百里的空倉而歸。

  另一方面,由于漁業裝備機械化水平低,養殖整體裝備和關鍵技術仍較為落后,海參、鮑魚等底播養殖生物存活率低且采捕難度大,仍然依靠人工采捕。在收獲季,海水寒冷刺骨,只有2~3攝氏度,潛水員在十幾米甚至三四十米水深的昏暗海底作業,潛水衣里面僅僅一層薄棉衣御寒。他們一方面缺乏專業的潛水指導,同時也為了更快地采收,經常不做安全停留就快速上浮,這種操作令他們十有八九會罹患關節炎、氮氣病。

  團隊意識到,傳統模式的海水養殖業已難以適應我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和海洋生態環境現狀的要求。 “海洋農業的出路在何方?”楊紅生默默地求索。在日復一日的思考中,他選擇向前輩“請教”,當他翻閱學習到我國海洋農業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呈奎的文章,發現了老一輩海洋人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提出了“海洋農牧化”的設想。這時,他心中點亮了一片光——海洋牧場!

  責任:科學規劃新牧場 總理指明新方向 

  海洋生態牧場研究團隊始終踐行“科技為民、創新報國”科技價值觀,堅持探索,推進海洋牧場建設工作的創新發展。

  2011年的冬天,團隊收到了來自萊州一家公司的邀請,希望雙方合作,共同建設先進的海洋牧場。團隊眾人興致勃勃地乘車來到了萊州的海邊,本以為到達了目的地,下車往前一看,卻看到前面一片坑坑洼洼的泥地。呈現在團隊眼前的,與其說是公司,不如說是工地——到處是在建的磚墻、施工的腳手架和運送石塊的卡車。

  團隊當即向公司指出,如果無序盲目開發,可能對環境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害,必須科學規劃,先做環境調查。

  科學是嚴謹的,這一調查就是扎扎實實的半年。半年中,團隊對公司16萬畝海區情況進行了摸底調查。結果表明,符合建設條件。團隊隨即提出建立以“生態優先、陸海統籌、三產融合、四化同步、創新跨越”為核心理念的現代海洋牧場。

  現代海洋牧場制定了相應的投礁策略,隨后運用旁掃聲吶探測、三錨定位法等技術手段將礁體按照規劃整齊有序地投放到海區。海區投礁建設的同時注重陸海統籌。

  在陸基建立時期,經綜合考慮,團隊安排了林承剛博士在公司協助設計和建造研發中心、實驗室、育苗場等陸基設施。這個年輕的黨員小伙兒與公司員工同吃同住,睡著透風的宿舍,蓋著潮濕的被褥,吃著和著風沙的飯菜,在公司一待就是兩年,將海區投放的每一塊礁石都逐一進行了掃描編號,圓滿完成了團隊安排的任務。

  時光荏苒,轉眼快四年,當初泥濘的萊州水產公司早已搖身一變,成為功能完善、耳目一新的現代化海洋牧場。

  更令人歡欣鼓舞的是,2015年10月,這里作為現代化海洋牧場示范基地,迎來了國務院副總理汪洋的視察。汪洋高度肯定了海洋牧場建設取得的成績,同時也向團隊負責人楊紅生提出了 “養殖是否會影響環境”的疑問。

  楊紅生鄭重解釋道,海洋牧場是基于海洋生態學原理和現代海洋工程技術,充分利用自然生產力,在特定海域科學培育和管理漁業資源而形成的人工漁場。海洋牧場建設首先要體現生態優先原則,海洋牧場作為一種新的產業形態,其發展有賴于健康的海洋生態系統。必須重視生境修復和資源恢復,根據承載力確定合理的建設規模,這是海洋牧場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因此,構建現代化海洋牧場可以兼顧環境與養殖,實現生態和經濟的雙贏。

  聽完楊紅生的解釋,汪洋放下心來,并強調:深耕海洋,發展現代海洋漁業,是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發展海洋經濟和建設海洋生態文明的決策部署,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合理開發利用海洋漁業資源,加強海洋環境保護,促進海洋生態修復,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海洋漁業發展之路。

  創新:由海及岸 陸海統籌 

  汪洋的指示,對團隊而言,猶如一針強心劑。此后兩年,團隊組織制定了山東省地方標準《海洋牧場建設規范》,并率先出版了《海洋牧場構建原理與實踐》一書。

  團隊提出,亟待查明陸海生態連通性的影響機制和調控途徑;因地制宜地開展鹽堿地生態農場、灘涂生態農牧場和淺海生態牧場新設施、新技術的研發與集成應用,研發現代海岸帶生態農牧場環境保障與預警預報平臺,建成陸海聯動的現代化海岸帶生態農牧場。

  此外,團隊創建了“科研院所+企業+合作社+漁戶”相結合的“澤潭模式”,降低了我國廣大漁民的養殖成本,減少了養殖風險,實現了漁民收入與企業發展同步提升、海域生態與產出效益同步改善,大幅提高了牧場生產組織化和規?;?,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帶動了海島旅游、休閑漁業等相關產業的興起與發展。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群耕海牧洋的問海人成果先后榮獲山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山東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獎等十余項省部級獎勵,引領了我國海洋牧場的建設和發展,實現了經濟、生態、社會、科學價值的有機統一。

  《中國科學報》 (2018-02-12 第6版 院所)
附件:
    9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视频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_国产苏怡静事件在线看_欧美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