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遼寧振興的必由之路。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高質量發展,立即引起了遼寧代表的強烈共鳴,并展開了熱議。
對于來自企業生產一線的王麗代表來說,“5+2”“白加黑”“經常不知道星期幾”,是她2017年最真實的工作寫照。王麗所在的中鋁沈陽有色金屬加工有限公司,是一家與共和國同齡的老國企。他們的鈦鎳加工材項目去年1月正式投產運行,成功開發出了替代進口的板材,而化工用的一款高端板材,僅一年時間,國內市場份額就達到20%左右,登上國內第一的“寶座”,叫響了品牌。
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實施結構調整、產業升級,作為企業努力追求高質量發展的參與者和見證人,王麗始終對產品研發有著難以抑制的熱情,她說,我們要研發出更多高質量產品,進軍國際市場,那時候我們就更揚眉吐氣了!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作為老工業基地,遼寧傳統產業基礎較好。傳統產業繼續擔當起振興發展的重任必須靠科技創新來提能力、添動力、增活力。韓恩厚代表說,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一定要打好科技創新這張牌,努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再上一個臺階。
中科院在遼寧科研機構較為集中。圍繞遼寧深入實施“五大區域發展戰略”和“一帶五基地”建設,為遼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改造提升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這也是中科院在遼科研機構的責任和愿望。韓恩厚說,如何把中科院在遼院所科技成果的轉化留在遼寧,這是一個非常值得各方深入研究探討的問題。
據有關統計,2017年,中科院在遼機構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率同比提高了10個百分點,創造的效益相當可觀。韓恩厚說,依靠科技創新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應該說,企業求之若渴。針對企業苦于找技術無門路,中科院沈陽分院利用互聯網技術,把成果搬到網上,上線一年半,訪問量達到了51萬次。省內一家鋼鐵企業與中科院合作研制生產出耐腐蝕鋼材,成為該企業最賺錢的鋼種。
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有了強大的科技支撐,傳統產業發展必將如虎添翼。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弘揚工匠精神,來一場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楊彬代表說,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要有人才支撐,我們一定要千方百計引進、留住人才,人才要去搶。他說,企業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就拿技術工人來說,一定要讓技術工人有職業自豪感,讓他們對未來自身發展前途有一個看得見的預期,不能“走到哪兒算哪兒”。這也是他的經驗之談?,F在市面上的“大貨”中,每三輛就有一輛的發動機曲軸用的是遼寧五一八內燃機配件有限公司的產品。企業產品之所以被市場信得過,關鍵靠人!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奮力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再上新臺階,我們正走在充滿希望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