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和20日,2018年中國科學院在沈科研機構公眾科學日活動順利舉行。為期兩天的活動中,各機構舉辦了多場科普報告和對外開放的科普活動,吸引很多市民前往參與。
“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是中科院一項重要的科學傳播活動,是全國科技活動周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屆公眾科學日以“科技創新 強國富民”為主題。
中科院沈陽分院副院長馬越紅表示,本次公眾科學日該院將免費開放60余個實驗站點、機器人展廳、標本館等科普基地與場館,通過專家科普報告、科學體驗營、青年科技專家走進校園等形式,向社會公眾全面展示中科院系統重大科技創新成果。
今年底“潛龍三號”還有新任務
此次活動的啟動儀式在沈陽自動化所舉行,該所為此推出了建所60年主題展和機器人成果展,首次展出的“潛龍三號”自主水下機器人受到現場小朋友們的熱捧。
“潛龍三號”由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辦公室立項,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作為技術總體單位,聯合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等共同研制。
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潛龍三號”總設計師劉健介紹,“潛龍三號”長3.5米,高1.5米,重1.5噸,可潛至4500米海底。它的“嘴巴”上裝有前視聲吶,可將潛水器前進方向采集的聲學數據轉化為圖像,用以識別障礙物和周邊環境;“眼睛”是水平槽道推進器,輔助潛水器快速轉彎響應;4個“鰭”是4個全回轉式舵,靠其操控實現潛水器的靈活前進后退、上浮下沉、左右轉彎;“肚子”側下安裝著測深側掃聲吶,實現探測海底精細地形地貌功能;“尾部”是磁力探測儀。
“潛龍三號”是以完成大洋礦區的多金屬硫化物資源調查任務為主要目標,“潛龍家族”未來還會繼續壯大,年底“潛龍三號”還將參加海底資源探索任務。
鈦合金3D打印已應用于醫療領域
在中科院沈陽金屬研究所,工作人員向參觀者展示了很多項科技前沿技術。
如鈦合金3D打印技術,在骨腫瘤治療等骨科領域具有獨特的技術優勢,可以針對不同患者的骨骼差異性為其量身定制最適合的替代物模型,利用3D打印技術在短時間內為患者快速制造出最合適的替代物,成本和制造周期均大幅降低,從數據采集、加工制造到手術植入患者體內可以在三到四天內完成全部工作,有效避免了傳統的骨骼替代物制造過程復雜、成本高、耗費時間長、替代物與患者不匹配的風險。
此外,迄今為止所能制備出的最輕的固體物質氣凝膠,系列高效砷吸附納米凈水材料等,也被眾多市民點贊。
90%的毒蘑菇“戴草帽、系圍裙、穿靴子”
沈陽應用生態所盧宗云研究員為文化路小學的學生們做了題為《化肥—人類的功臣》的科普報告。
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員、東北生物標本館館長袁海生介紹,90%的毒蘑菇呈現出“戴草帽、系圍裙、穿靴子”的特點,即“頭上戴草帽”,就是在蘑菇頭部有鱗片狀凸起,或是紅色或是白色;“腰間系圍裙”,就是在菌托有一圈環狀物;“腳底穿靴子”,在菌地面的根部有又紅又大的球狀物。
此外,志愿者還向市民講解了菌類的科學知識,帶領公眾參觀了植物、真菌、苔蘚、肥料等科普展區,并動手學習了標本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