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斗”號萬米級自主水下機器人和深海液壓機械手系統實物首次與公眾見面。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供圖
5月18日上午,中國科學院第十五屆公眾科學日拉開帷幕,在沈科研機構公眾科學日啟動儀式在金屬所舉行。沈陽分院系統科研機構圍繞“科技強國 科普惠民”的主題,向社會全面展示了該院“率先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方面做出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展現了科技造福人類的美好愿景,激發了廣大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對科學的關注和興趣,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建院70周年。
港珠澳大橋等
科研成果微縮模型亮相
金屬所特別策劃展出“與祖國同行”展區,全面展示金屬所面向國民經濟建設的重大科研成果,以及燃氣輪機、動車組轉向機、港珠澳大橋等科研成果的微縮模型。
自動化所舉行了“探索世界 智造未來”為主題的科技成果展。其中,“海斗”號萬米級自主水下機器人和深海液壓機械手系統兩項科研成果的實物首次與公眾見面。展出了基于樂高玩具的個性化柔性裝配系統等智能制造領域成果。此外,還設置了科學一起“嗨”——三項趣味科學實驗演示,科學朗讀會和“創新中的沈自人”主題攝影展三項特色活動。
沈陽自動化所研發的兩套機械手作為“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的“左膀右臂”,于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期間,在南海、西南印度洋開展了150次下潛作業,獲得深海生物、巖石、珊瑚、沉積物樣品上百種。在2018年4月的考古航次中,打撈出清朝中晚期陶罐和宋代瓷碗碎片;在2019年1月29日的西南印度洋潛次中,采集到罕見巨大紅珊瑚樣品;機械手系統獲“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十大國產技術創新系統之一,創下國產液壓機械手最多下潛次數記錄。此外,一套機械手應用于“海星6000”遙控潛水器的深海試驗和科考應用中,最大工作水深達到了6001米,創下國產液壓機械手的最大工作深度記錄。2018年簽訂了首個深海機械手出口合同,一套機械手將出口俄羅斯,我國深海機械手即將在國際深??瓶己痛驌谱鳂I中發揮作用。
2016年至2018年,“海斗”號連續三年赴馬里亞納海溝挑戰深淵,參加我國綜合性萬米深淵科考,最大下潛深度分別達到10767米,10888米和10905米。使我國成為繼日本、美國之后第三個具備研制萬米級無人潛水器能力的國家。2018年深淵科考中,“海斗”號在國內首次實現了萬米海底巡航探測和高清視頻直播。
將實施青年科技專家
走進中小學校園行動
沈陽應用生態所通過《多彩的真菌世界》科普報告,為學生們講解真菌形態、起源、特征等知識,介紹多彩奇異的大型真菌,并普及東北地區常見毒蘑菇種類、識別特征,以及誤食毒蘑菇后的反應癥狀和自救方法,讓學生從小樹立不在野外隨意采食蘑菇的自我保護意識。
《神秘的植物世界》科普講座,讓孩子們對植物世界建立更系統、更專業的知識體系,同時提升他們辨識常見植物的能力,讓他們從小樹立愛護花草、保護樹木的環保意識。公眾可以參觀植物、真菌、苔蘚、昆蟲等科普展區。
此外,還設有生物標本互動實驗、顯微鏡下的世界、“生態繪彩”文創游戲等環節,為公眾免費提供材料用具,充分滿足大家的科學求知欲。
沈陽計算所尹震宇研究員以“工業互聯網”為主題,詳實地展現了工業互聯網在工業及生活中的應用,通過視頻展示與生動案例介紹,構建了一個“萬物互聯”未來社會。
據介紹,沈陽分院積極整合遼、魯地區創新單元,精心策劃,與系統各單位一起精心準備了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的科普大餐:免費開放70余個實驗室、樹木園、標本館、機器人展廳、海洋生物標本館、海洋科普展廳等科普基地與場館;組織34場主題各異、妙趣橫生的科普報告;通過展示、動手實驗、有獎問答等形式展示中科院科技成果、傳播科學知識。將結合社會熱點問題,為公眾解讀環境和食品安全、移動互聯網、綠色節能、健康生活等社會的焦點,厚植科學文化。同時,還將實施青年科技專家走進中小學校園行動,通過科普報告和科普實踐活動,提高中小學生科學素養,讓更多的孩子有機會了解科學、熱愛科學,長大后投身科學,報效祖國。
遼沈晚報、聊沈客戶端記者 徐月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