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有近1/3的時間在外,每一次從沈陽出發“巡點”走遍58個示范基地的行程近3000公里,被農民朋友稱為“扎根田間地頭的中科院專家”,他就是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副研究員解宏圖。
從2007年開始研究并推廣“玉米秸稈覆蓋免耕栽培保護性耕作技術”至今,解宏圖與課題團隊始終瞄著既定的方向前進,目前東北四省區使用該技術的耕地面積已達1500余萬畝。
保護性耕作已邁出關鍵一步
玉米秸稈覆蓋免耕栽培保護性耕作技術,就是將秸稈覆蓋在大田上,保護并提升土壤質量,并利用先進農機播種,達到節本增收的目的。
解宏圖介紹了三組數據。在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所的試驗基地,試驗田的有機質含量從2007年的1.8%增加到2018年的3.2%;如果有30%的土地覆蓋秸稈,可減少70%的風蝕;有秸稈覆蓋的農田,每平方米生活著約60~100條蚯蚓,無秸稈覆蓋下情況下一般只有3~5條。這三組數據充分說明了這項技術在培肥地力、減少風水侵蝕、提高土壤生物性狀等方面產生的巨大作用。
“為了讓這種技術更好地惠及廣大農民,我們與企業一起研發了中國第一臺免耕播種機,配套推出了秸稈歸行機等農機。技術已經成熟,未來就是下更大的力氣推廣了?!彪m然笑稱自己已經從科研人員轉行為推廣人員,但解宏圖的語氣中透露出一種堅定。
雖任重道遠更需忘我堅守
解宏圖告訴記者,在東北地區有一條“黃金玉米帶”橫貫東西,其中遼吉黑三省的玉米種植面積就有1.9億畝。從2010年致力于推廣玉米秸稈覆蓋免耕栽培保護性耕作技術以來,已在1500余萬畝土地上見到了實效。
“如果東北地區的玉米地都覆蓋了秸稈,那對生態環境保護以及糧食安全,都會起到很大的保障作用。我國應用這項技術的耕地面積只占全世界的3%,未來仍任重道遠。對我來說,未來20年如果能推廣到一億畝,就啥都值了。如果不行,那就堅持50年?!苯夂陥D現在正在為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撰寫可行性報告,從各項理論數據上為將來大面積推廣提供支持。
堅信會“眾人拾柴火焰高”
一名中科院專家,成為農民的貼心人,還與解宏圖在農業科普上的投入分不開。他認為,好技術必須面向基層、走進基層,還要依托于基層,為此他積極參與創立了“科研院所+基層農技推廣站+技術示范基地+農民合作社”的鏈條式技術推廣模式,起草了技術規范,使玉米秸稈全覆蓋免耕栽培體系有章可循。
解宏圖十分看重示范基地、合作社的示范效應。他在與近百個合作社社長建立微信聯系,及時回答疑難問題,定期發送有關技術信息的基礎上,主持建立了“黑土地保護與利用聯盟群”等多個科普交流群,匯聚政府相關部門、各科研機構專家和一線農業科技人才,形成了農業新技術推廣“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景象。像網上科技大講堂,到6月已經是第12講了,有的講座點擊人數已突破五萬人次。
沈陽日報、沈報融媒記者 岳雨(原載于《沈陽日報》2019年6月10日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