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走過了70年光輝歷程。70年來,一代代大連化物所人懷著對國家的深情厚愛,憑借著堅韌不拔的科研攻關能力和毅力,在各個歷史發展時期,做出了一系列國家最急需的科研成果,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作出了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應有的貢獻。
1949年建所之初,大連化物所職工僅106人,科技活動人員51人,只有9名研究員。張大煜、郭和夫、蕭光琰、張存浩、劉靜宜、陶愉生等老一輩科學家沖破阻力,毅然回國,投身新中國的建設。建所初期,盧佩章、樓南泉、郭燮賢、彭少逸、陳國權、章元琦、鄭祿彬等一批研究骨干來所參加工作,正是這樣一支單薄的研究隊伍,以無畏的精神,一次次成功地完成國家科技任務,解決了國家的急需。他們甘愿坐“冷板凳”,甘心作“鋪路石”,不計個人名利,只當無名英雄,不負科學家光榮而又神圣的使命,為后來者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他們是大連化物所“銳意創新、協力攻堅、嚴謹治學、追求一流”精神的締造者和踐行者,是研究所厚積薄發、繼往開來的信心源泉和寶貴財富。
1959~1971年,為滿足國家石油工業、煤炭工業和國防建設發展需要,大連化物所先后分出科技力量支持建立了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所和七機部四院42所等科研機構。同時,也向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哈爾濱石油化學所和長春東北科學研究所等單位輸送科技人才支持其發展建設。
1978年,中國迎來改革開放“科學的春天”,大連化物所人一如既往地艱苦奮斗,突破科學研究的重重困難,不畏艱苦、協力攻堅,一次次奇跡般地完成國家重要攻關項目,成功填補了眾多國內空白。同時,研究所不斷抓好人才培養和引進工作,壯大科技人才隊伍,1985年,設立國務院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全所職工達到1384人,其中,科技人員879人。
1998年起,中科院分一期、二期、三期啟動實施了知識創新工程,大連化物所為首批試點單位。1999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視察大連化物所并欣然題詞“實施知識創新工程,把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建成世界一流研究所”,并稱大連化物所是“知識創新工程的先遣部隊”,研究所在黨和中科院的領導下開始大力推動科技創新,持續跨越發展。研究所體量也迅速精簡,從1998年的1209人精簡調整到2006年的792人,博士職工比例從8.9%升至18.9%,研究所隊伍結構得到優化,科技人才隊伍非常精干,期間培養和吸引了一大批在學術上頗有建樹的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科技骨干。
此后,中科院相繼實施“創新2020”“一三五”規劃和“率先行動”計劃,大連化物所也從未停歇改革和發展的腳步。大連化物所建所70年來,科技人才隊伍始終以國家需求為己任,爭做科學院的排頭兵,出色地完成國家科技任務,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原創性科技成果,在國民經濟建設和國家安全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些成果的取得與一代代科學家艱苦卓絕的奮斗是分不開的。
從人才隊伍的變化歷史,可以看出大連化物所的發展命運和國家及中科院的發展緊密相連。研究所一直把人才作為創新發展的基礎,嘗試各種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的方式和策略,在不同歷史時期,不斷探索和改革人才發展體制機制。
為增強領軍科學家的榮譽感和歸屬感,大連化物所參照國際Tenure-Track、Chair-Professor制度,實施“首席研究員”計劃,遴選優秀科技人才,聘至退休年齡,給予穩定保障。
為激發優秀科技人才創新活力,穩定存量,優化增量,實行“預聘—長聘”制度,對新聘任正高級人才,設立5年預聘期,預聘期考核結果為優秀的,聘為“首席研究員”,進入長聘期管理。
為進一步凝聚、激勵、支持取得突出成績的優秀學術帶頭人,加強青年人才培養和引進,實施“張大煜學者”計劃。為選拔和培養30歲以下優秀青年博士人才,吸引優秀青年博士人才來所工作,大連化物所建立優秀青年博士人才破格選拔機制,聘為副研究員并給予專項經費支持。
為加強國際化人才培養,實施“國際英才計劃”,大連化物所資助支持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到國際知名大學和國際頂尖實驗室深造學習,提升其創新能力和國際視野。
為加強博士后隊伍建設,大連化物所實施了“優秀博士后支持計劃”,以百萬年薪在全球范圍內吸引優秀博士后人才加盟大連化物所。
建立人才服務平臺,做好引進人才后勤保障工作。大連化物所組成由所領導牽頭、相關管理部門參與的人才引進工作小組,在人才回國前,提前啟動實驗室建設、儀器設備采購、團隊組建、研究生招生、科研項目申請、配偶就業及子女入學(托)等工作,以保障人才來所之后能盡快安頓下來,第一時間開展科研工作。
為解決人才子女入托問題,大連化物所與中科院共建中科院幼兒園大連實驗園。為解決人才子女入學問題,大連化物所與大連理工大學合作共建大連理工大學附屬學校,實現大連化物所職工子女可以順利就讀大連理工大學附屬小學和中學。
在黨的領導下,在不斷的探索和努力中,人才工作呈現欣欣向榮的發展局面,大連化物所逐步形成具有研究所特色的科技人才計劃體系,為科技發展提供了有力人才保障,并先后獲得“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和“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等榮譽稱號。
在研究所發展的光輝歷程中,培養造就了一大批享譽國內外、在各個領域產生重要影響力的科學家。先后有20位科學家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目前,大連化物所有兩院院士14人,國家萬人計劃入選者21人,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入選者25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5人,研究所人才結構也在不斷優化。在所級人才計劃體系方面,擁有“首席研究員”61人,張大煜杰出學者12人,張大煜優秀學者38人,張大煜青年學者24人,這些人才計劃對大連化物所高層次人才起到良好的穩定支持和保障作用。在青年人才方面,擁有項目研究員15人、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62人、副組長16人、優秀青年博士人才19人,在站博士后接近200人,在學研究生數量突破1000人,青年人才隊伍展現蓬勃生機。
大連化物所歷屆領導都高度重視人才工作,不斷探索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探索人才發展新思路和新舉措,切實做好研究所人才政策與國家、中科院、地方人才政策的有效銜接和相互補充,出臺一系列改革舉措并卓有成效地實施開展。研究所今天的科技人才計劃體系和取得的人才成績,凝結著幾代所領導和大連化物所人的辛勤汗水和智慧結晶。當前,大連化物所正處于探索改革發展的關鍵機遇期,將不斷打造創新科技人才隊伍,為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夯實基礎,力爭為國民經濟發展做出應有貢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攜手向世界一流研究所的輝煌目標奮勇前行。
作者簡介:
孫軍,1978年7月生于大連,2008年博士畢業于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現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人事處處長。
于浩,1978年11月生于哈爾濱,2007年博士畢業于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現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人事處工作。
?。?a >原載于《中國科學報》2019-06-11 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