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院機關工作期間,還是在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或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以下簡稱青島生物能源所)工作期間,我本人與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化物所)可以說有著極深的淵源。
因為工作上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我與化物所許多科研人員相識、相交,不僅是工作上的同事,也是生活中的朋友。多年來,化物所無論是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還是國防領域的各項工作一直都走在全院乃至全國的前列,這種追求一流的工作作風和文化理念也是大家非常熟悉和欽佩的。
2017年3月,按照中國科學院黨組的要求,以集成全院潔凈能源領域資源創建國家實驗室為目標,以建設潔凈能源創新研究院為抓手,中國科學院科技體制創新史上一次新的重要探索開始了。
一個地處山東新建10年的“新所”與一個地處遼寧有著70年深厚積淀的龍頭“老所”開始融合發展,并緊密地團結在一起,為推動我國潔凈能源科技事業的發展而努力。而我本人則在與兩所班子成員尤其是化物所領導班子成員們的共事中,特別是在推動潔凈能源創新研究院(青島)和山東能源研究院組建期間,先后與楊學明、李燦、衣寶廉等院士專家深入溝通交流,對“銳意創新、協力攻堅、嚴謹治學、追求一流”的化物所精神有了更加直觀和深入的了解。
化物所始終堅持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互相欣賞的理念,這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比如包信和院士和劉中民院士互相合作,短期內將“合成氣直接轉化制低碳烯烴”從實驗室原創性的基礎研究成果,快速推動到了即將實現技術工業示范突破階段,展示了通過基礎與應用研究協力攻堅,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快速走向市場的可行性步伐,為解決長期以來存在的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問題提供了極佳的示范,也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重要講話精神的生動體現。
同時,化物所院士專家們嚴謹治學、追求一流,始終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文化理念也是研究所能夠長遠、穩健、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
為推動兩所融合發展,結合近期山東省擬建設能源研究院的契機,我先后與楊學明院士溝通將“大連光源”自由電子激光大科學裝置的升級版復制建設到青島;與衣寶廉院士溝通在原有人才輸出支持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推動發展“氫能與燃料電池”方向;與李燦院士溝通在山東大力發展太陽能利用產業示范,并支持青島生物能源所加強相關領域發展。
3位院士始終站在推動世界潔凈能源科技事業進步和國家潔凈能源產業發展的高度探討問題,深入分析行業發展需求與山東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從如何更好推動兩所錯位發展從而推進共同事業進步的角度談問題、提建議,并對下一步工作如何扎實開展提出了清晰的思路,指明了發展的方向。
化物所院士們這種報效國家、服務人民的高遠站位,非常值得現在的青年人特別是青島生物能源所的年輕科技工作者學習和效仿。
兩所融合發展僅有短短兩年時間,但在與化物所人的交往中可以感受到,從劉中民所長、所班子成員和院士專家,到科研骨干、青年才俊和研究生,每一個人心中都懷有創建世界一流研究所的雄心壯志,言談舉止中充滿了對建成世界一流研究所的自信與驕傲。
在人才隊伍建設中,所班子這兩年也高度重視加快推進國際化的步伐,不僅吸引了一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創新,也吸引了大批的外國專家、外籍青年學者到所工作。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發表于《科學》等國際知名期刊,以甲醇制烯烴技術(DMTO技術)為代表的一批重大成果為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為我國屹立于世界科技強國之林作出了重要貢獻。
這些無不體現了一所國際知名、國內領先的研究機構的風采,相信幾代化物所人建設“世界一流研究所”的心愿必將在不遠的將來順利實現!
化物所不僅在科技研發方面始終引領我國乃至世界相關領域的發展,管理工作中的許多制度創新也走在了前列。
例如,當國家層面剛開始著手推動科技管理方面的簡政放權工作時,兩所領導班子就立即開會研究簡化報銷流程等系列工作,通過差旅住宿包干制等方式,在符合國家經費管理的大政方針前提下,將科研人員從繁雜的報銷手續中解放出來,為落實國家大政方針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案例。我在多次出差過程中,也聽到了許多其他兄弟單位對兩所施行此類簡政放權政策的充分肯定。
可以說,在融合發展過程中,年輕的青島生物能源所借此機會向化物所學習,并得以大幅提升了管理工作的思路和水平,為長遠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隨著化物所70年華誕的到來,在新時代科技創新大發展的洪流下,青島生物能源所必將攜手化物所共同努力,積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工作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圍繞中科院黨組確立的“民主辦院、開放興院、人才強院”的發展戰略,以及“三個面向”“四個率先”的辦院方針要求,為推動建成創新型國家貢獻新的更大的力量!
作者簡介:
彭輝,1965年2月生于湖南省衡陽市。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所黨委書記兼副所長、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