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郝曉明
小漿果大產業。日前,“首屆中國軟棗獼猴桃學術及產業發展研討會暨2019年’鴨綠江之友’院士專家’丹東行’活動”開幕式在丹東舉行。
軟棗獼猴桃又稱奇異莓,是我國小漿果的后起之秀,具有獨特的風味和營養價值,是食藥兩用水果,在中、日、韓、朝及俄羅斯自然分布,但我國的分布范圍最廣、資源量最大。丹東是我國軟棗獼猴桃優勢資源區和商業栽培的起源地,栽培面積已達3萬畝,占世界軟棗獼猴桃栽培面積的一半以上,預計未來5年我國北方地區栽培面積預計可達15-20萬畝。
隨著人們對健康和營養的追求,社會投資不斷涌入該領域,軟棗獼猴桃成為東北農業領域投資熱點之一。但由于該產業正處于發展初期,面臨著如品種多樣化程度低、基腐病頻發、鮮果供應期短,精深加工產品嚴重缺乏等嚴重影響軟棗獼猴桃產業發展的問題。
為期兩天的學術研討交流中,與會專家們結合各自在軟棗獼猴桃領域的研究,對丹東地區軟棗獼猴桃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提出相關建議。據悉,大會共收到國內外軟棗獼猴桃領域的學術及產業發展研究論文29篇,內容涉及軟棗獼猴桃種質資源收集評價、保護利用、遺傳選育、種苗繁育、栽培管理、防治病害、儲藏加工、產業發展等問題。
本次研討會及活動是由中科院武漢植物園、中科院沈陽分院、遼寧省科技廳、丹東市委、丹東市政府以及遼東學院等6家單位聯合主辦,來自國內外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專家學者以及從事軟棗獼猴桃生產、加工、營銷等行業的500多名代表前來參會。
軟棗獼猴桃栽培基地(由受訪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