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掃描
您當前的位置 :

  來源:《中國科學報》

  發布時間:2019-11-19

  ■馮埃生 鄧麥村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是伴隨著共和國的發展而成長壯大的。70年的發展史,是大連化物所的科技創新史,也是大連化物所精神的建設史??梢哉f,科技創新孕育和發展了大連化物所精神,同時大連化物所精神又促進了科技創新。

  “銳意創新、協力攻堅、嚴謹治學、追求一流”——這16個字,是大連化物所幾十年在科技創新過程中所體現出的精神的濃縮,一直激勵著大連化物所人在科技創新活動中努力奮斗。

  科技創新的內涵是多方面的,本文遴選了對形成大連化物所精神有重要影響的部分內容。

  銳意創新,不斷開拓學科領域

  20世紀50年代,大連化物所緊密圍繞國家需要,在人造石油、石油化工和國防領域完成多項攻關任務,同時建立并發展了表面化學、催化化學、反應工程學、氣液相色譜和精密化工分離等學科,開展了烴類氧化、烯烴聚合、金屬有機化學以及快速反應動力學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工作。60年代,研究所根據當時國內發展趨勢和研究所發展情況,制定了10年內初步建成綜合性研究所的規劃,確立了催化、色譜、燃燒、金屬有機、化學反應動力學和物質結構等6個學科領域,同時將研究所所名變更為“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這為大連化物所后來的學科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70至80年代,研究所開拓了化學激光、分子反應動力學、電化學工程、膜分離工程等新的學科方向,至80年代末,已形成了催化化學、工程化學、化學激光和分子反應動力學、以色譜為主的近代分析化學等四大學科領域共同發展的研究工作局面。90年代,研究所的學科建設邁出了更大步伐,銳意創新,淡化學科邊界,鼓勵學科綜合集成,開拓了一系列新的研究領域,如小分子烴類轉化和一碳化學、無機膜催化及催化新材料等。

  世紀之交,大連化物所迎來了知識創新工程,在以選控化學與工程為主線的學科發展方向上,明確了學科建設和研究領域的選擇:基礎研究方面,加深對化學反應本質及選擇控制規律的認識,在國際學術界占有位置;應用研究方面,以國家發展戰略為目標,開展資源優化利用和環境友好化學化工的研究開發工作,為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解決關鍵技術難題和提供成套裝置設備;在學科發展問題上,強調資源配置的調控性,有所為有所不為,以實現持續不斷的知識和技術創新能力。

  進入21世紀以來,大連化物所與時俱進,進一步將自己的發展定位調整為發揮學科綜合優勢,加強技術集成創新,以可持續發展的能源研究為主導,堅持資源環境優化、生物技術和先進材料創新協調發展,在國民經濟和國家安全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創建世界一流研究所。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化學化工研究所成功轉型為一個能源研究所。

  協力攻堅,勇于承擔國家重大任務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石油工業十分落后,液體燃料嚴重不足,直接影響到國防和工農業生產,大連化物所人承擔起了我國天然石油加工和水煤氣合成液體燃料的研究任務。在所長張大煜的精心組織和帶領下,取得了“水煤氣合成液體燃料”和“七碳餾分環化制取甲苯”等多項研究成果,解決了國家的急需。

  上世紀60年代,大連化物所研制成功的合成氨原料氣凈化新流程使我國合成氨工業從40年代水平一躍進入60年代的世界先進水平。

  上世紀70年代,國防科委開始布局載人飛船用的燃料電池,并把任務交給大連化物所。在朱葆琳和袁權等領導下,相繼成立了7個課題組,組織近200人集體會戰,最終在國內首次研制成功了用作飛船及衛星主體能源的兩種電池系統,令當時國際上燃料電池技術處于領先的發達國家的同行專家驚嘆不已。

  上世紀80年代,以中空纖維氮氫膜分離器為代表的多種膜分離技術研制成功。一個24人的氮氫膜分離研究任務攻關組承擔了國家重大科技攻關課題中5個專題的研制任務,并實施國家計委立項的“氮氫膜工業性試驗項目”的建設任務,取得的研究成果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平,填補了國內空白,并陸續在國內外推廣使用。

  上世紀90年代,大連化物所的催化裂化干氣制乙苯技術開辟了一條合理利用煉廠氣資源的新途徑,被譽為我國石化行業“五朵金花”之一。短波長化學激光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天然氣膜法脫水和固體脫硫技術成功用于陜北氣田的開發。甲氰菊酯農藥中間體和農藥生產技術已在國內建廠,使我國成為第二個生產此類高效低毒農藥的國家。

  進入本世紀以來,協力攻堅的內涵得到了進一步拓展。在甲醇制烯烴技術產業化過程中,大連化物所與洛陽設計院、陜煤集團等單位分工協作,把實驗室成果成功應用于國際上首套最大規模的工業裝置上,開創了一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合成氣制烯烴、甲醇制乙醇等技術的全鏈條開發,建立了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無縫銜接、精誠合作的典范。

  中國科學院院士郭燮賢曾說過,研究所里的任何一項成果,沒有一項不是集體完成的,就像一首令人激動和振奮的交響樂曲是集體演奏的一樣。

  嚴謹治學,注重科研道德作風培養

  大連化物所建所以來,培養出一大批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杰出科學家,收獲了幾百項國家和省部級的重大成果。這輝煌和成績的背后,是大連化物所幾十年來一貫倡導的嚴謹治學的科研作風。

  上世紀50年代建所初期,大批大學畢業生和部分高中生應聘入所,他們中大部分沒有經過科研工作的基礎訓練,缺乏良好的科學素養。在這種情況下,所長張大煜對全所科研人員提出“三嚴作風”:嚴肅的態度、嚴密的實驗、嚴格的要求。至今,嚴謹治學已成為大連化物所的一種精神。

  樓南泉先生先后培養研究生30余名,他最容不得學生治學粗疏。學生在做學術報告時,他聽得非常仔細認真,任何疏忽或紕漏都當場指出,并要求對學術的每一個細節,學生都應嚴肅認真地完成。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燦認為嚴謹是一種人生態度。他指導學生撰寫科技論文,總是一遍一遍地修改,對每個用詞、數據都要認真琢磨,只要有一點不滿意的地方,就堅決不投稿。經他指導的學生撰寫的論文投往國外該領域某權威刊物,很少有退稿現象發生。

  如今,嚴謹治學已經從言傳身教發展為制度化體系化的管理規范。學風道德建設貫穿學生培養和科研人員從事科研工作的全過程,論文原始數據的核查已經成為常態化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一大批杰出的老科學家在退休之年正式“轉行”為科研道德建設的巡查者,繼續發揮著他們的正能量并傳承著嚴謹治學精神。

  追求一流,勇挑時代賦予的重擔

  “國家所急就是我們所急”的情懷和“團隊攻堅、敢打硬仗”的精神,使得大連化物所在國家發展的各個時期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造就了追求一流的大連化物所精神。

  研究所領導在第一次討論關于建立創新體系的問題時指出,要根據建立面向21世紀創新體系的要求,把所里深化改革與知識創新工程結合起來,更新機制,加快發展,在為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的同時,把大連化物所建設成為與國際接軌的現代研究所,朝著世界一流研究所的目標邁進。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確立了知識創新工程的目標:通過一系列深層次改革,建立與國際接軌、高效運行、充滿活力、有持續健康發展基礎、有不斷進行知識和高技術創新能力的現代研究所制度。建立開放式的知識與技術創新體系,形成“開放、流動、競爭、擇優”的機制。

  建設國家實驗室,既是追求一流的體現,也是時代賦予的重擔。大連化物所再一次面臨發展的巨大機遇,特別是面臨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中華民族強勢崛起的重要歷史時刻,追求一流是大連化物所人的不二選擇。

  上述內容只是大連化物所精神一個很小的側面??梢哉f,科技創新是大連化物所精神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必然歸宿,二者相互促進,螺旋式向前發展,使大連化物所走過了輝煌的過去,也為大連化物所贏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作者簡介:

  馮埃生,男,1970年11月出生,曾任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黨委副書記、副所長?,F任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鄧麥村,男,1959年10月出生,曾任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F任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秘書長。

  以下是該媒體報道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11/351232.shtm

附件:
    9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视频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_国产苏怡静事件在线看_欧美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