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沈陽2月7日電(記者 郝曉明)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獲悉,該所類生命機器人研發團隊聯合清華大學和香港大學科研人員,在基于生命-機電系統深度融合的類生命機器人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研發出一種以光遺傳工程化細胞為生物光敏感元件、以單層石墨烯為生物電子界面的類生命光電晶體管,并將其作為核心光電傳感單元構建起類生命視覺感知成像系統,從而為研發具有高性能和良好生物兼容性的新型視覺假體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日前,該研究成果以《基于光遺傳工程化活細胞的類生命光電晶體管》為題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生物傳感器和生物電子學》。
據悉,研發人員通過在普通人胚胎腎上皮細胞(HEK293)異源表達光敏感跨膜離子通道蛋白(ChR2)獲得了作為生物光敏感元件的光遺傳工程化細胞,其光感知過程與人眼視網膜受體感知光子的原理相似,即光誘導離子通道打開進而促使細胞去極化并產生生物電信號。
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楊佳介紹,為了檢測微弱的生物電信號,他們選擇了石墨烯這一具備高載流子遷移率的生物兼容性材料,構建起無損、高通量的工程化細胞和機電系統的物理融合和信息檢測接口。
據介紹,光敏離子通道蛋白的融入,使類生命光電晶體管具有高出一個數量級的電流響應以及更寬的動態響應范圍。光遺傳工程化細胞作為該器件的核心成分,其接種密度對器件輸出電流具有調控作用,隨細胞接種密度的增加,器件的輸出電流逐漸增加并趨于飽和。此外,科研人員還利用該類生命光電晶體管構建了視覺感知成像系統。
類生命機器人的研究理念和設計是傳統仿生學的進一步發展。沈陽自動化所劉連慶研究員表示,未來仿生學的研究將不限于對生物形態和功能的模仿,還將通過生命材料與機電系統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生命系統固有的功能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