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科技強國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也是廣大科技工作者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風雨兼程,接續奮斗,以滿腔熱情奉獻聰明才智,寫就了一個又一個攀登科技高峰的故事。這些故事既是個體的、家庭的,也是國家的、民族的,它們匯聚成今日中國蔚為大觀的科技盛景。
“奮斗者”號勇闖洋底萬米無疑是這科技盛景中瑰麗迷人的花朵。2020年秋冬之交,探索一號科考船載著中國海洋科技弄潮兒勇闖地球最深極——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實現了進入萬米洋底的世界壯舉,圓滿完成了“奮斗者”號萬米級載人深潛試驗。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所研究員、“奮斗者”號副總設計師趙洋就是他們其中的一位。近日,本報記者走近趙洋,傾聽他講述沖擊洋底萬米的非凡歷程,零距離感受他進入萬米深藍、實現為國深潛夢想的興奮與激動,領略中國科學家別樣赤誠熱烈的家國情懷。
這是探索一號迄今遭遇的最惡劣海況
2020年10月10日,探索一號從海南三亞出發,搭載“奮斗者”號前往西北太平洋,下到馬里亞納海溝,挑戰萬米載人深潛。
起航前,三亞連日陰雨綿綿。氣象系統專家預報,可能有高達3米的巨浪。此時,一個臺風胚胎正在南海孕育。
曾隨蛟龍號出海多次,趙洋見過大風浪??梢话愫I献鳂I,通常會在小波浪里晃上幾天,再遇到大風浪時就不怕了。這次航行,腳步還沒站穩,巨浪就襲來了,連常年出海的水手都暈船了。
迎著風浪,探索一號駛到珠江口后,海面平穩多了。然而,探索一號重新出發時,更大的挑戰來了。東南方向菲律賓海域,16號臺風“浪卡”正往西北方向發展,邊緣剛好掃過珠江口。頓時,狂風暴雨掀起驚濤駭浪,經驗豐富的船長臨時把船停在香港南部的萬山群島附近,利用島嶼來躲避。但“奮斗者”號要在規定時間到達目標海試區域,耽誤不得,僅停了半天,探索一號又頂著風浪起航了。
趙洋隱隱感到有點不安。當時風力每秒高達20多米,掀起的海浪少說也有五六米。排水量達6000多噸的探索一號,像空空的蛋殼一樣,在海上隨波搖晃。
“當時,我躺在床上,緊握著把手,一陣陣眩暈、惡心,虛汗直流。杯子、書籍、眼鏡盒嘩啦啦甩落在地上,一片狼藉。窗外,暴風怒吼,浪頭撞擊船體的轟響夾雜著發動機的轟鳴,心緒難寧?!壁w洋回憶道,“船長后來告訴我們,這是探索一號迄今遭遇的最惡劣海況?!?/p>
遭遇臺風,身體考驗是小,趙洋和海試團隊更擔心,“奮斗者”號狀態和海試計劃因此受到影響。
出巴林塘海峽,探索一號進入風浪平穩海域,海試隊員趕緊進行全面的安全檢查。后甲板上,數千公斤的壓載鐵框硬是被海浪拍擊得移了位置,船艏的一個艙門竟被拍得變了形。好在“奮斗者”號系固良好,安然無恙!趙洋和大家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
之后,探索一號開足馬力。10月21日早上6時許,到達目標海域。趙洋告訴記者,由于仍然比計劃晚了些,他們必須抓住海況良好的有利時機,爭分奪秒開展試驗。
只有久經戰場的老兵,才明白每一個細節都關系著生死
指揮部決定,抵達目標海域當天即開展下潛作業。
10月21日,“奮斗者”號首次下潛就超過5400米。之后,海試團隊一鼓作氣,連續突破蛟龍號最大下潛紀錄7062米,以及8000米、9000米兩個節點。10月26日,“奮斗者”號停潛檢修,準備沖刺萬米……
一次次順利下潛,證明了“奮斗者”號良好技術狀態,也驅散了出行不暢的陰霾。不負眾望,10月27日,“奮斗者”號成功下潛突破1萬米,達到10058米,實現了既定的下潛目標。
10058米不是終點。馬里亞納海溝最深處是“挑戰者深淵”,有東、中、西3個凹陷。聲波探測測算,西部和東部凹陷較深,但哪一側更深,只要真正下去才知道。此前幾天,“奮斗者”號已經在西部凹陷完成下潛,探尋東部凹陷提上了日程,該次下潛編次為第027次,時間被確定在2020年11月10日。
頭一天晚上,指揮部才敲定由趙洋和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的張偉、中科院深海所的王治強執行這次下潛任務。張偉是主駕駛,王治強負責左舷設備操作,趙洋負責右舷操控。
雖然“奮斗者”號連續多次成功下潛,然而,畢竟要下潛到萬米以下,又是沒有到過的新區域,容不得半點差池。當晚,趙洋在床上翻轉了好一會,不過他很快停止了思慮,并告訴自己:要休息好,明天還要在水下工作12小時。
第二天清晨,鬧鈴一響,趙洋翻身下床,穿上早放在一旁的防寒衣服,往嘴里塞了些餅干,背上工作包到下潛準備間。
潛航員在載人球艙內工作,“奮斗者”號的控制系統就在這里。平時關艙門時都很順暢,這次趙洋和隊員卻費了不少功夫才把艙門鎖緊。
“我當時想,難道自己真有強迫癥?研制控制系統時,設計細節常被我反復修改,連緊固螺絲釘都換了好幾次。有同事因此私底下打趣說我得了強迫癥?!壁w洋接著說,“可我清楚,做大工程就得吹毛求疵,就像只有久經戰場的老兵,才明白每一個細節都關系著生死?!?/p>
“工程任務要求六成,我們要努力做到八成甚至九成?!痹谝淮斡懻摃?,趙洋如是對團隊說。坐在載人艙內,抬頭看到開關密布、排列規整的控制面板等設備,在那一瞬間,他回想起團隊做研發的日子。
他常引用一位軍事專家的經驗之談:“顏值就是戰斗力。性能優異的裝備,其外觀也應是美的?!弊鳛樵O計者,又親自操控這些整整齊齊、美觀又實用的設備,趙洋說,那一刻,一股強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凈瞎說,這么大的事,孩子怎么會不和我說?”
北京時間11月10日清晨5時許,趙洋和隊友遵照母船指令檢查了儀表盤,確認各項目性能正常后,發出了“請求下潛”的信號。
當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正在直播,鏡頭一一介紹各個系統人員。趙洋后來得知,守在電視機前的父母沒看到他。父親猜測說:“沒在船上,肯定是在潛水器里面?!蹦赣H當即反駁:“凈瞎說,這么大的事,孩子怎么會不和我說?”
“奮斗者”號上的深度計實時顯示的下潛深度不斷刷新。下潛過了200米,他們感到仿佛從白晝進入了黑夜,舷窗外發光的微生物,恰似夜空中的點點閃閃繁星。2000米后,“繁星”沒有了,“奮斗者”號進入完全沉寂、漆黑的世界。
趙洋和隊員手頭并沒有閑著,差不多每10分鐘,他們啟動一次作業設備,檢查潛水器的狀況。1萬米后,他們實施接近海底的操作規程:一方面,要適時扔掉壓載鐵以降低下潛速度,另一方面,要觀察好海底地貌,選擇合適的坐底區域,確保機械手能順利展開作業等。
下潛近3個小時后,“奮斗者”號在離海底約300米時,控制系統發出語音提醒:“長程高度計已探測到海底,請關注離底高度!” 在近100米時,趙洋和隊員拋掉壓載鐵,“奮斗者”號隨即減速。如此精準的操控靠的是“奮斗者”號聰明的大腦。
“奮斗者已坐底”。趙洋和隊員向探索一號母船報告,母船收到了控制系統設備測量的深度——10909米。時間是8時12分。中國載人深潛的紀錄再次刷新,母船指揮部已經在慶祝。
在萬米海底,趙洋和隊員沒有工夫想什么深潛紀錄?!拔覀儩M腦子想的是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多觀察、了解這片陌生的海底?!壁w洋告訴記者。
海底作業預計6個小時。在狹小的空間中緊張操作,潛航員容易疲勞。針對這一情況,趙洋和團隊給“奮斗者”配備了聰明的大腦,它在海底能夠自動匹配地形巡航、定點航行以及懸停定位,潛航員得以騰出手來,做更多水下作業工作。
“奮斗者”號不虛此行——帶回了巖石、沉積物和生物樣本,是收獲最為豐富的一個潛次。船上的科學家興奮地說:這些樣品是研究海溝形成過程,以及海底地質與生物的寶貴資料。
“6個小時過得飛快,有點意猶未盡?!壁w洋興奮地說。
遺憾一直沒有找團隊聚聚,釋放積累的壓力
下午2時左右返航時,趙洋才開始覺得疲憊,濃濃困意襲來,但他和隊員打起精神,按流程檢查設備。下午5時許,度過12小時水下旅程后,“奮斗者”號浮出海面。他第一個出艙,向迎接的隊員們熱情揮手。
確定執行本次下潛任務時,趙洋很想與家人分享,但紀律不允許,也恐親友擔心,他只能對他們閉口不提。
回到母船,趙洋的手機叮叮咚咚響個不停,這是親朋好友看到相關新聞后發來的祝賀、慰問。他趕著提取系統存儲數據,又參加海試指揮部會議。晚上9點,才給父母、親友報平安。一位親戚快人快語地開玩笑說:“你可真能瞞,這么大的事情,一點都沒跟家里說!”趙洋笑著賠不是,因為海試計劃不能提前對外透露,有壓力都無法找人傾訴。
回到房間,研制、海試的點點滴滴像走馬燈一樣在他腦海打轉。4年來,從設計方案到設備交付,趙洋帶領團隊自主研制的控制系統,為達到高精度、智能、安全和小型化的各項要求,差不多把團隊逼到極限,大家沒有過一個完整的周末……
“有時候都不知道自己怎么過來的,又有點欽佩自己,要是松懈一點,控制系統或許也能干出來,但不會這么完美,海試也可能不會這么順利?!壁w洋告訴記者說,控制系統的每一項設計工作,放在平時,可能都得花上好幾年。
“像做了一場短暫而深沉的夢?!壁w洋說,給家人打完電話后,他感到眼睛睜不開了,實在無法一一回復信息,長吁了一口氣,呼呼地睡著了。
出海近50天,回到沈陽,趙洋忙著補上落下的工作。他說,自己非常想和團隊一起慶祝,樂呵樂呵,釋放4年來累積的壓力,遺憾的是一直沒湊好時間。沒多久,沈陽出現零星的新冠感染患者,至今團隊都沒能坐下來聚聚,說起來,這是一個小遺憾。
“科研沒有止境。哪些控制技術還能再優化?哪些技術能用在其他領域?……需要做的事情真是太多了!”趙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