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掃描
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王秀娟曾作為首席科學家參與“科學號”遠洋科考,3次出海經歷,讓她成為名副其實的“乘風破浪的姐姐”。探索深海對生命科學等研究具有重要價值,近年來,在這一行業里逐漸有了女性科學家的身影。她們聰慧、嚴謹中,帶著女性特有的細膩,面對神秘莫測的海洋世界,面對困難艱險的科考任務。來自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王秀娟算得上是其中的 “佼佼者”,3次出海經歷讓她對遠洋科考有了豐富而深刻的感受,通過她的講述,記者仿佛對遠洋科考有了身臨其境般的體驗。

  對海洋科考始終保持熱忱

  “其實我考大學時本來是想學醫的,但機緣巧合下在吉林大學讀了地球物理專業。 ”王秀娟告訴記者,自己本科和研究生期間學習的方向都是地球物理,但做研究生論文選題時,偶然間接觸到了可燃冰項目,從那以后,就與海洋科研結下了不解之緣。 “后來來到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讀博士,就完全轉向涉海研究了。 ”

  從讀博士到現在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一晃,王秀娟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已經度過了近20年時間,但她對海洋科考這份事業,始終保持著年輕時的那份熱忱與好奇。

  “我一共出過三次海,每一次都有不一樣的體驗,而第一次出海是我印象最為深刻的?!蓖跣憔旮嬖V記者,“那是2006年9月,當時正好‘科學3號’首航,也是海洋所自籌資金的第一個開放航次,是從青島出發途經舟山、廈門到三亞的近海航行?!蹦菚r候王秀娟剛博士畢業,從未出過海,對大海心懷憧憬。 “當時覺得特新鮮,那次在海上的航行時間很短,三天時間就抵達舟山了,我在船上主要做一些數據記錄等輔助性工作。 ”第一次出海,“暈船”是繞不過去的話題?!爱敃r船上很多人是第一次出海,有人暈得厲害,嚴重到需要輸液,沒想到我還挺好,雖然有一些不舒服,但還是堅持下來了,腦子里更多的是第一次出海帶來的興奮感。 ”

  登船科考體驗“乘風破浪”

  在王秀娟看來,第一次出海的經歷僅僅只能算是一場體驗,時間短、距離近,再加上自己當時剛畢業,算不上是真正意義的科考。她萬萬沒想到,自己人生中的第二次出海航行要等到10多年后。

  2016年,已經成為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的王秀娟慕名申請了 “喬迪斯·決心號”大洋鉆探船的科考名額,在2017年底登船,與來自不同國家的科學家一同前往大洋洲進行遠洋科考。 “這是一次非常寶貴的出海經歷,中國僅兩個名額?!蓖跣憔旮嬖V記者,“決心號”科考船被稱為“深海研究航空母艦”,在這次航行中,她使用先進的設備采集了研究俯沖帶流體活動過程、地震反演和可燃冰課題所需要的數據。 “和來自各個國家優秀的科研人員一同工作,讓我學習到了很多,為之后的工作積攢了豐富的經驗。 ”

  2018年年初,從“決心號”上返回不久,王秀娟就接到了跟隨“科學號”赴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俯沖帶中部開展綜合地質地球物理調查的任務。這次航行,她不僅有了身份上的轉變,也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重難題。

  設備沉入深海難過至今

  “這次我是以首席科學家的身份,帶著研究所的師生一起參與任務?!?018年8月20日,“科學號”科考船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薛家島碼頭起航,赴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執行中科院先導科技專項 “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海上調查任務。

  “這次航行一開始就遇到了難題,臺風頻發,原計劃15日出發,為了避開臺風,選擇20日起航,繞道巴士海峽?!蓖跣憔旮嬖V記者,因為這次出海需要外交申報,航行有時間限制,不能無條件延期。那段時間她每天早晨一睜眼就先打開天氣預報,然后和大家一起研究出發時間,計算臺風登陸的時間和地點。

  在這次科考中,團隊遇到了一件始料未及的事情——專業設備丟了。 “在馬里亞納海溝附近,我們使用設備進行數據采集,采集數據的地方有6000多米深,采集完數據準備回收設備時,發現設備拿不上來了。 ”王秀娟告訴記者,那套設備價值100多萬元,他們想盡各種辦法都無法將設備完好取上來。 “設備就在我們腳下的大海中,但是我們卻束手無策,最終只能放棄,眼睜睜讓它沉在海底。 ”事情已經過去了兩年多,但王秀娟舊事重提,依然有了些哽咽。 “太可惜了,太遺憾了,所有人的心情一下子就沉重了。我們出海作業,人身安全是最重要的,其次就是設備安全。 ”王秀娟說。所幸,團隊在出發前帶了兩套備用設備,在國內首次實現了熱流調查原位監測的實時傳輸,保障了數據質量。隊員們最終順利完成數據采集工作,首次采集了馬里亞納海溝中部大量的熱流數據,為研究地震與流體的耦合關系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觀測數據,但丟失設備這件事情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位隊員尤其是王秀娟的腦海中?! ?/p>

 
附件:
    9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视频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_国产苏怡静事件在线看_欧美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