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 靜
“‘液態陽光’技術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了一條技術路徑,可肩負起減排數十億噸二氧化碳的重任?!闭劶白约簩W⒘?0年的研究工作,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太陽能研究部部長李燦十分興奮。在他的主持下,全球首套“液態太陽燃料合成示范項目”已于去年10月通過科技成果鑒定,整體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1983年,李燦考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攻讀碩士。走進實驗室,李燦馬上找到了興趣所在——催化研究,開始邁入科學研究的神圣殿堂。隨后,他繼續攻讀博士,逐步在催化領域嶄露頭角。1998年,李燦成功研制出國內第一臺用于催化和材料研究的紫外拉曼光譜儀,并在新催化材料和新催化反應研究等方面相繼取得進展,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高度關注。
“搞科研隨時都會面臨失敗,優秀的科技工作者就要勇于承擔時代責任,選擇了就不要怕失敗?!?001年,李燦選定了太陽能科學轉化的研究,特別是把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氫這一世界性難題作為主攻方向,并組建起一支研究團隊。
“減碳從長遠角度考慮,還是要通過光合作用平衡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崩顮N說,他們研究的人工光合就是通過光催化,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燃料,通過二氧化碳轉化實現太陽能的循環利用。這也是一種更為積極主動的減碳策略。
為了專心搞科研,李燦辭去了許多社會職務和兼職,把時間盡可能多地用在實驗上。他在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籌建了太陽能研究中心和太陽能研究組群,既當學術帶頭人,又當導師,和學生從早到晚忙碌著,經過20年的不懈努力,一點點將我國光催化研究水平推進到國際前沿。
國際催化獎、亞太催化成就獎、國際清潔能源“創新使命領軍者”獎……榮譽面前,李燦始終堅守初心,“目前太陽能人工光合過程還面臨著效率和成本的問題,例如要把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效率提高到可替代化石資源的水平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敝Α半p碳”目標實現,李燦和他的團隊依舊奮進在路上。
原文鏈接:http://epaper.lnd.com.cn/lnrbepaper/pc/layout/202109/10/node_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