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在第六屆“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上,獲獎科學家攜親屬在紅毯上亮相。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以下簡稱沈陽自動化所)研究員劉連慶一家四口也不例外。
劉連慶的小女兒盼著走紅毯,已經盼了3年。8歲的她一心想穿上夢寐以求的公主裙,和爸爸一起走在聚光燈下。今年,她終于如愿了。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由楊振寧、饒毅、施一公、潘建偉等14位知名科學家與騰訊公司創始人馬化騰共同發起,是目前國內金額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資助項目之一。獎項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每年遴選不超過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且可自由支配。
對劉連慶而言,這3年的等待遠不止于一場紅毯秀。帶著對類生命機器人與微納操控的未來設想,他曾三次站在“科學探索獎”的答辯臺上。在經歷兩次失敗后,他愈挫愈勇。
“科研歷程中勝敗乃兵家常事?!眲⑦B慶笑著說,但自己“鈍感力”很強,最后能成功就很開心。
“‘堅持’干一件事不如熱愛干一件事,堅持給人的感覺是被動的,而熱愛是主動的。只有熱愛,才能進入心流狀態,走得更長遠?!眲⑦B慶說。
機器人有生命?這不是科幻
機器人能擁有“生命”?聽起來像是科幻,但在2024年“科學探索獎”的答辯現場,劉連慶帶來了這一設想的現實版本。
他分享了自己兩個“面向未來”的研究方向:一個是類生命機器人,另一個則是對先進制造至關重要的微納操控。
想象一下,當你切開一個機器人,看到的不再是電線和電路板,而是肌肉、血液、細胞這樣的生命系統。這種機器人不僅具有人形外觀,還具備真正的生命機制。
這正是劉連慶的類生命機器人構想。為了將這一“天方夜譚”背后的解決思路和支撐工作闡釋清楚,劉連慶在40頁答辯PPT之外,又特意準備了40頁補充材料,專門用來回答評委提出的問題。
“目前的仿生機器人,無論是‘大狗’等四足機器人,還是各種人形機器人,都只是模仿生命的外形?!眲⑦B慶介紹,而類生命機器人將在分子細胞的尺度上,實現機電系統與生命系統的融合。
“機器人最核心的三大功能——感知、驅動與智能,當下依賴的都是機電系統。我們要把感知變成生命感知,驅動變成肌肉,智能變成神經涌現?!眲⑦B慶補充。
幾年來,劉連慶的設想正逐步轉化為現實——將響尾蛇感受熱紅外信號的離子通道“放進”機器人系統,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要知道,現有的紅外傳感器依賴半導體原理,在極低的冷卻溫度下,才勉強達到0.01K的感知精度。
而響尾蛇能在自然環境中,憑借眼睛下方頰窩處一個微小的離子通道,精準感知紅外信號。在常溫常壓下,精度達到0.001K。
劉連慶與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上海藥物所和中國科大的同事合作,詳細探究了響尾蛇感受紅外的物理機制。
“將大自然億萬年進化的成果直接應用到機器人身上?!睅е@樣的想法,劉連慶與合作者一起,將蛋白提純,表達在模式細胞上,并將細胞組成器件。就這樣,機器人被賦予了類似響尾蛇機理的生命感知能力。
劉連慶介紹,團隊還在探索如何將肌肉纖維引入機器人系統,以實現生命驅動。
在智能方面,劉連慶團隊也在進行開創性嘗試。他們通過3D打印和體外培養大腦細胞,讓機器人基于“碳基大腦”進行簡單的路標識別,并沿著特定路徑自主行走。
類生命機器人的潛在路線圖
“種”出一個科學夢想
劉連慶的另一個方向——微納操控,則是類生命機器人思想的起點。
“在我的研究體系里,這兩個方向就像DNA的雙螺旋。它們扭打纏抱在一起,不斷向前推動?!眲⑦B慶笑著說。
在提出類生命機器人概念前,微納機器人是劉連慶研究十多年的“老本行”。微納機器人,顧名思義,是微型機器人和納米機器人。它們潛力巨大,可以進入人體細小的血管分支,完成精準醫療。
在此過程中,劉連慶經常與細胞、DNA分子、細菌這些極其微小的物質“打交道”,逐漸形成了生命科學與機械領域交叉的“跨學科”思維。
彼時,中國科學院剛啟動“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計劃,其中,B類先導突出原創性、引領性和學科交叉,“擴展人類認知的邊界”。受此啟發,劉連慶忍不住思考——如何創造一種大家沒聽過、沒想過、沒見過的機器人系統?這成了他的一個科學夢想。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類生命機器人的想法發芽了。
劉連慶的妻子也是大學老師。夫妻二人在家常常交流科研工作,被一旁玩耍的大女兒(當時4歲多)聽了去。孩子很天真,她拿著自己最心愛的玩具“種”在花盆里,仰著小臉問爺爺:“我想種一個玩具,明天能長出來,爸爸的科學夢想也是這樣嗎?”
隨后的十余年,劉連慶持續投入到類生命機器人的探索,陸續得到了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相關項目的支持。
而在2024“科學探索獎”答辯現場,劉連慶所闡述的微納操控,則展現了拓寬科學邊界的更大“野心”。
傳統上,機器人被視為制造工具。劉連慶想:能不能將機器人變為測量工具?畢竟,在制造領域,“沒有測量就沒有制造”。
類生命機器人的發展,也同樣需要用到微納操控與測量。比如,在將帶有敏感離子通道的細胞“移植”到機器人系統的過程中,微納測量可以檢測到細胞表面的振動,以及細胞的軟硬度,從而知道電信號的大小。
然而,這一目標的實現并不容易。如果制造精度為10微米,測量精度則要達到1微米,這對機器人的精度和性能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
“當前,科學研究有‘四極’:向極宏觀拓展、向極微觀深入、向極端條件邁進、向極綜合交叉發力?!眲⑦B慶的研究,同時具備后三“極”的特點。
失敗卻無低谷期:“鈍感力”是秘訣
結束答辯的次日上午,劉連慶照常來到沈陽自動化所,開始了忙碌的工作。微信卻一直響,他拿出手機一看,都是好朋友發來的“獲獎”祝賀消息。
“在科研過程中會不斷經歷各種答辯,勝敗都是常事。這次獲獎,很激動?!眲⑦B慶回憶起自己前兩次申請“科學探索獎”失利后,女兒還安慰自己。
“太小瞧老爸了?!眲⑦B慶笑著說,自己有一顆“大心臟”和超強的“鈍感力”,讓他能在科研之路上保持平和。
這種鈍感力并非麻木,而是一種專注于科研本身、不過度在意成敗的心態。當被問及有無“低谷期”時,劉連慶坦言:“有時在別人看來我有,但我沒感覺到?!?/p>
作為一位導師,曾經有一件事令劉連慶“感到傷心”。有一篇他和學生投入很多心血的論文,歷經三輪審稿,卻最終被國際期刊拒稿。他不為自己遺憾,而是心疼花了5年為“憋大招”、遲遲不愿發表論文的學生。尤其是在審稿過程中,這名學生高強度地連續補做了很多實驗,僅回復意見就寫了40多頁。幸好,那篇論文最終在一本國內頂尖期刊上順利發表,并獲得了良好的反響。在這條路上,他和學生堅定走過的每一步,都算數。
劉連慶(一排正中)等與學生參加2024年機器人與自動化國際會議(ICRA 2024)
2024年,是劉連慶沖擊“科學探索獎”的第3年。與前兩次答辯相比,這次他更加關注如何在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范疇內進行前沿探索。
這一調整,讓他的答辯不僅有科學高度,更具現實意義——“在先進制造領域,既要注重科學的發現,也要注重對國家的貢獻?!弊罱K,他贏得了評委的認可。
“這是一個讓人著眼于未來的獎項?!眲⑦B慶總結,過去的成績,只占整個答辯時間的一小部分,對未來的設想和規劃才是核心。
“科學探索獎”2024年頒獎典禮
比起獎金和榮譽,劉連慶更珍視“科學探索獎”為青年科學家們提供的交流平臺,尤其是學科碰撞的機會。他期待與更多優秀的同輩交流,產生新的靈感。
“科學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發論文上?!鄙蜿栕詣踊晃焕蠋煹脑?,讓劉連慶至今記憶猶新。如今,他的夢想是做好基礎研究,既“頂天”又“立地”。
“科學探索,要從孩子開始?!眲⑦B慶希望,一代代人的熱愛匯成創新之流,奔向未來。
(記者 王兆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