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上的重要講話,為我們加快建設教育強省、科技強省、人才強省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科學指引。全省廣大干部群眾紛紛表示,要進一步推動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推動各類型各層次人才競相涌現,為實現遼寧全面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如何推動我省教育實現由大到強的質變和躍升,進一步發揮先導性、基礎性支撐作用?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國林表示,要堅持正確辦學方向,聚焦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深入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把德育貫穿于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全過程,落實好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強化高等教育龍頭作用,著眼提高創新能力,完善高校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和拔尖人才培養。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優化高??蒲袆撔缕脚_布局,建強大學科技園,實施“校企協同科技創新伙伴行動”,鼓勵學生深入科研一線,形成協同育人機制,讓更多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發揮高等教育龍頭引領作用,大連海事大學校長單紅軍表示,我們要堅持創新引領發展,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辦學質量。海大師生將以更加開放的胸懷和創新的魄力,聚焦服務國家戰略和行業、地方發展,圍繞航運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迫切需求,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產學研融合發展能力。高質量推進“雙一流”建設,完善學科專業規劃布局,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以奮進的姿態乘勢而上、銳意進取,扎實走好“研究型”世界一流海事大學發展之路,奮力譜寫建設教育強國海大篇章,更好服務遼寧全面振興。
“作為師范類高校,我們應立足自身特色,以深化教育改革為核心,在服務科技自立自強與人才自主培養中發揮關鍵作用?!边|寧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劉宏表示,學校要優化學科專業布局,打破傳統學科壁壘,圍繞國家和我省重大需求,增設人工智能、數字人文等新興交叉學科。發揮師范優勢,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夯實創新人才根基。深化產教融合,推動用人單位深度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開發及實習實訓,構建“雙師型”師資隊伍,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教師職業素養。建設智慧校園,推動教育教學與科研管理的數字化轉型,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教育質量和科研效率,以AI賦能教育教學,推進項目式學習、跨學科融合培養,提升學生創新能力。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實現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教育要進一步發揮先導性、基礎性支撐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闡明了教育發展對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笔∥h?!哆|寧黨校報》編輯部副主任、教授鄭超說,在教育領域占據優勢,才能在科技與人才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當前,事業發展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要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打通制約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痛點堵點,推動形成教育培養人才、人才推動科技、科技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環,源源不斷培養造就更多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優秀人才,以教育之強成就人才之強、賦能科技之強,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遼寧全面振興提供堅實保障。
當前,傳統能源化工行業的低碳化、智能化轉型正在發生,多能融合發展為實驗室成果快速轉化為工業生產力提供了可能,這要求我們必須快速響應。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劉中民說,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充分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指明了方向。面向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征程中,我們要當好“國家隊”,與高校、企業共同構建教育培養人才、人才驅動創新、創新引領發展的良性循環,共建“定制化”人才培養項目,實現產業需求與課程設計的緊密融合,讓青年人才在前沿課題中“邊學邊研”,培養既能扎根實驗室,又能直面產業痛點的復合型人才,推動區域人才高地形成。通過建立更加緊密的“政產學研用”一體化聯動機制,為人才搭建起“真刀真槍”實戰舞臺,加速基礎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更好服務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遼寧加快建設萬億級石化和精細化工產業基地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認真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撫順市科技局廣大黨員干部表示,將積極引導高校和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開展技術攻關,解決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關鍵技術難題,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通過構建高效暢通的合作機制,全力促進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生產一線的快速轉化與廣泛應用,切實讓科技創新成果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精準對接落實政策,支持駐撫院校、科研院所更好發揮作用,鼓勵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為科技創新注入新的活力。
錦州市委組織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李俏表示,要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對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持續加大政策的供給力度,研究制定推進校地戰略合作若干措施,深化校地企戰略合作,堅持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政府、高校、企業共同發力,不斷拓展校地合作領域,推動校地合作形成現實生產力。建立校地企共引共用人才新機制,加大對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科技成果轉化、科學技術攻關、人才培養引進的支持力度,對合作成果突出的地區、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獎勵,激發其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構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可持續發展生態,為高質量建成區域中心城市提供澎湃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