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掃描
您當前的位置 :

海岸帶,顧名思義,是向海50米水深以內、向陸100公里輻射的過渡地帶。

“我國擁有1.8萬公里的海岸線和345個瀕??h區?!比珖f委員、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所長秦松向《中國科學報》介紹:“海岸帶不僅承載著‘海洋強國'、‘美麗中國'等重大戰略,更是‘一帶一路'陸海新通道的重要節點,其安全與可持續發展直接關系到國家整體利益?!?/p>

秦松委員? ?受訪者供圖

然而,在高速發展的背后,海岸帶面臨諸多挑戰。秦松直言:“我國海洋經濟雖然規模龐大,對濱海旅游、海洋漁業等傳統主導海洋產業過度依賴,海洋新能源等海洋新興產業發展緩慢,海洋化工業發展面臨資源環境壓力,新興產業比例過小,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任務艱巨?!?/p>

他還提到,近年來,從黃島油庫爆炸到天津港事故,海岸帶產業發展中風險管控亟待加強。

國際上,氣候變暖和福島核污水排海等外部因素也使得海岸帶生物多樣性和資源承載能力受到沖擊,生態風險加劇。區域管理體制碎片化也成為制約海岸帶整體協調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海岸帶分屬11個省市區,缺乏統一規劃和頂層設計,導致生態環境保護與產業發展存在明顯斷層。

如何統籌海岸帶安全保障與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是新時期海洋強國建設亟需解決的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秦松提出了一系列建議。

他指出,應組織開展新一輪海岸帶普查,重點調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典型海岸帶生態系統岸線資源、水土資源和生物資源變化,為科學決策提供量化依據。正如秦松所言,“數據是制定高質量海洋經濟政策的基石”。

此外,他主張設立“海岸帶生態安全與高質量發展”重點實驗室,以海岸帶環境監測網建設為基礎,面向海岸帶核安全保障、生態屏障建設工程等重大國家戰略需求,重點突破海岸帶典型生態系統韌性提升和重塑的關鍵科學技術,服務海岸帶戰略資源保育和海洋新質生產力培育。

在經濟發展方面,秦松建議在環渤海、長三角、粵港澳加快規劃建設“海洋經濟示范區”,重點試驗數字經濟、綠色能源、藍色碳匯在催生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中的引領作用,著力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協調推進海洋資源保護與開發,維護和拓展國家海洋空間權益,優化海洋經濟空間布局。

秦松同樣重視政策的支持,他呼吁制定《海岸帶區域經濟發展“十五五”規劃》,在政策支持下,因地制宜、因海制宜統籌布局海岸帶空間,打造差異化發展、鏈條式互補、各具特色的“海洋科技-人才-教育一體化”區域創新平臺與產業園區,構建“數字渤?!钡却罂茖W裝置。

秦松強調,海岸帶治理不僅關乎環境保護,更涉及國家安全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只有整合數據資源、優化管理體制、加快技術創新,才能真正筑牢海岸帶的安全屏障,推動我國向海圖強,為實現海洋強國夢提供堅實支撐。

報道地址

附件:
    9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视频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_国产苏怡静事件在线看_欧美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