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李新正研究員等完成的“鰩類或鲼類標本的制作方法”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專利號:ZL 200510046398.3)
該發明涉及海洋生物標本制作技術,具體地說是一種將鰩類或鲼類魚類制作成標本的方法,在樣品腹面中縫開口剝離樣品皮膚,使用酒精浸泡,使用三氧化二砷處理,制作木質內胎模,在魚類學專家指導下整型定型,自然晾干。本發明利用酒精浸泡、三氧化二砷處理、制作木質內胎模等將鰩類或鲼類魚類制作成標本,克服該類標本在現有制作技術下易變形、易腐爛的缺點,使標本不變形、不腐爛、不褪色、逼真,保持樣品原貌,具有很高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鰩類魚屬軟骨魚綱鰩形目、電鰩目,俗稱老板魚,鲼類屬軟骨魚綱鲼形目,其中蝠鲼科的種類翼展可達3米以上,俗稱海怪。兩類魚均為背腹平扁呈片狀的軟骨魚類。由于其形態怪異,除可食用外,越來越多的水族館、博物館將它們作為觀賞性魚類。除個別種可以養在水族箱中外,大部分種類由于生活習性和成本的關系而被制成標本觀賞。液浸標本—般浸泡于酒精、福爾馬林等保存液中,但由于受保存容器、保存液的浸透保存能力等的限制,浸制標本保存效果較差或根本無法保存,目前的干制標本存在著失真、觀感性差、外層皮膚處理粗糙使保存期短等缺陷。(海洋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