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展
您當前的位置 :

日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太平洋低緯度西邊界環流系統與暖池低頻變異研究”年度學術會議在青島舉行。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大氣物理研究所,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廣東海洋大學等5個單位的30名專家和研究生參加了會議。

會上,項目負責人胡敦欣院士對項目啟動以來進展概況做了報告。項目針對兩個核心問題——建立低緯度西邊界環流系統三維理論框架和在棉蘭老以東近萬米海域釋放測流潛標進行了多次專題研討,并派人專訪日本海洋科學技術中心(JAMSTEC)學習深海潛標技術;以該項目和其他項目為基礎,在國際上推動我國提出的《西北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實驗-NPOCE》計劃。

各課題負責人匯報了課題年度執行情況,18名課題組成員做了學術報告,展示了各課題初步研究成果。項目在搜集數據資料、建立海洋環流數值模式、建立數學理論模式和環流特征、變化規律與機制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項目通過合作獲得了JAMSTEC地球模擬器的高分辨率(1/100x1/100,54層)海洋模擬得到的OFES 50年時間序列在項目關鍵海域的資料;建立了一個準全球HYCOM模式,經調試運行,積分了50年,結果表明,其模擬結果與OFES數據結合分析,揭示了北赤道流(NEC)分叉和棉蘭老海流(MC)與新幾內亞沿岸流(NGCC)交匯的某些規律;對西邊界環流系統的結構特征進行了分析研究,得到了其季節-年代際的一些變化規律,特別是揭示了NEC、MC、黑潮都具有逐漸減弱的趨勢。項目還構建了關于NEC分叉和MC/NGCC交匯的數學理論模型,提出了棉蘭老潛流(MUC)的斜壓共振機制。開展了西太平洋海域水團交錯的鹽指混合機制、湍流混合及鹽指混合過程和機制、內波破碎判據和湍流混合參數化模型研究,通過西太平洋暖池及海氣相互作用研究,評估了其對暖池的模擬能力,并提出了暖池對淡水強迫響應的海-氣耦合動力學框架,分析了熱帶太平洋近三十年來海溫變化趨勢的機制,并利用一種新的方法研究了ENSO預報問題,初步獲得了一些有意義的結果。這些初步結果,為下一步深入研究,最終獲得突破性進展提供了基礎。

會議還就項目兩大難點問題——太平洋西邊界環流系統理論框架的構建和深海潛標的布放實施計劃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加強各課題間的緊密合作是成功構建環流系統理論框架和成功釋放深海潛標的前提。

最后,胡敦欣院士就項目和各個課題的進展情況及目前存在的問題做了總結,對下一步工作進行了部署和安排。

附件:
    9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视频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_国产苏怡静事件在线看_欧美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