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新型高效肥料創制”于2006年立項,從高效新型肥料創制的關鍵技術、重大新產品創制及平臺建設與發展戰略三個層面開展工作。目前,在以下幾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技術進展:(1)在緩控釋肥料方面,在國內率先建立了無溶劑原位表面反應包衣控釋技術工藝、水基樹脂控釋技術和工藝,使控釋肥料無溶劑、零排放;自行研制了自動化控制側噴旋流流化床,并實現工業化制造,首創了轉鼓流化床樹脂包膜工藝技術,創建了熱固性樹脂、熱塑性樹脂、硫和硫加樹脂、復合材料多層包膜工藝的控釋肥料大規模生產線,年產能達60萬噸,使我國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品種最多的緩控釋肥料生產基地。(2)在穩定肥料方面,首次探明脲酶和硝化抑制劑在氮素轉化調控中的協同增效作用及協同作用的土壤酶學機理,豐富了土壤酶學和肥料學的理論。并開發出協同增效作用技術用于肥料改性,解決了單一抑制劑作用時間短、氮肥轉化釋放過快的問題,使氮的有效期達到120天,是普通肥料有效期的2~2.5倍,實現了長效復混肥和緩釋尿素一次性基施免追肥。該技術已在國內48家肥料企業推廣應用,累計生產長效緩釋肥料317.6萬噸。肥料產品在21個省、自治區及直轄市得到推廣,農業推廣面積累計9153萬畝,增收節支52.84億元。(3)在復混肥料方面,構建了復合(混)肥料氮肥總量控制分期調控、磷鉀肥恒量監控和微量元素因缺補缺的區域配肥理論與技術;初步建立了有機無機復合(混)肥料優化化學肥料養分高效利用的理論與技術體系;研制出保水型、防病型和緩釋型等系列功能性復合(混)肥料新產品,推動了復合(混)肥料功能升級。(4)在有機肥料方面,獲得了適合各類畜禽糞便快速堆肥的“起爆劑”和設備,研發和建立了高效條垛式堆肥工藝和相應的設備,研制出與拮抗微生物特征碳源相匹配的以堆肥為主體的有機載體和抗土傳病害的生物有機肥。
項目共開發新產品69種、新材料8類、新工藝26種、新裝置17個;建立31個中式線,各類肥料示范面積1.2億畝。該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一等獎3項,認定成果17項,申請專利239件,授權專利85件,制修定技術標準7項,其中已頒布實施國家及行業標準5項,發表論文262篇,其中SCI、EI論文34篇,培養博士研究生19人,碩士研究生99人。
該項目于3月11日在北京順利通過科技部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