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出版的Science雜志撰文介紹了中科院海洋所姜鵬研究組林瀚智等人在黃海滸苔綠潮研究中取得的新進展(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33/6041/findings.full )。Science雜志認為,上述研究為揭示綠潮成因及其動力學機制提供了多學科的研究思路。
2008年夏季暴發的黃海滸苔綠潮是世界已知最大規模的綠潮,綠潮的形成機制與過程研究已成為持續的國際熱點。通過大范圍采集樣本并結合四個分子標記進行遺傳分析,研究人員發現,漂浮滸苔在物種以及種內水平具有高度的遺傳均一性,并結合海洋環境分析,發現2008年4月在南黃海中部形成了一個穩定存在時間長達近一個月的冷渦,該冷渦在春末夏初隨風場北向運動,推測其發生與運動過程與漂浮滸苔生物量的匯聚、快速增殖與漂移直接相關。該項交叉研究成果近期發表于環境科學類Top jour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es200579q ) 。
研究表明,冷渦引發的富營養上升流會顯著提升初級生產力水平,包括形成藻華,黃海綠潮的巨大規模也許會提升人們對冷渦生態后效的重新認識。同時,綠潮與黃海其它海洋環境要素的關系也有待進一步關注。
該研究組自2007年起連續開展黃海滸苔綠潮的跟蹤研究,建立了以中、韓、日為主,包括部分歐洲和北美樣本在內的滸苔藻種庫,在開展物種及種內水平分子生物地理學分析的同時,積極參與學科間的交流與交叉。
科學時報于8月2日也在頭版頭條介紹了上述交叉研究的新進展(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8/250283.s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