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丹參的活性成分——丹參酮類化合物為一系列松香烷類去甲二萜醌類化合物,目前主要通過從丹參根莖中提取得到,產量低,需要消耗大量藥材。由于提取物成份復雜,不利于闡明藥效機制和新藥研發。因此,解析丹參酮的生物合成途徑,進行單一化合物的異源生產,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黃璐琦研究員團隊此前鑒定了兩個酶SmCPS和SmKSL,具有轉化香葉基香葉基焦磷酸(GGPP)合成丹參酮前體二萜化合物次丹參酮二烯的功能,并發現這兩個蛋白可能存在分子間相互作用。
在楊勝利院士建議下,我所趙宗保研究員與黃璐琦研究員合作,以丹參酮為目標,開展合成生物學理念指導下的萜類化合物異源生物合成研究??蒲腥藛T建立了“模塊途徑工程”策略,可在酵母細胞中快速組裝代謝途徑。在此基礎上,通過設計模塊組合方式,系統考慮途徑中涉及的前體供給、限速步驟、底物傳輸和代謝流分配等問題,對編碼SmCPS、SmKSL、法呢基焦磷酸合酶、GGPP合酶和甲羥戊酸還原酶等五個蛋白的基因進行了操作,最優的工程菌株在15-L發酵罐中培養,次丹參酮二烯產量達到365mg/L的國際先進水平。
在該項研究中,大連化物所李國輝研究員領導的分子模擬與設計研究組(1106組)對SmCPS和SmKSL融合蛋白的結構進行了分子模擬,發現不同融合方式導致催化中心空間距離差異,為解釋代謝途徑的性能提供了理論支持。
本工作得到的菌株不僅可用于制備次丹參酮二烯,奠定了進一步解析丹參酮生物合成途徑的基礎,而且對設計和改造萜類化合物代謝途徑,生產液體生物燃料和其他高值生物基化學品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我所科研創新基金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