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科學院海藻種質庫研究團隊(URL: www.mbccc.ac.cn)在黃海綠潮滸苔溯源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自2007年開始,我國黃海連續6年暴發了大規模的漂浮滸苔綠潮,衛星數據顯示滸苔首先從江蘇南部沿海區域漂起。針對這一情況,該研究團隊自2009-2012年起對江蘇沿海進行了多站位連續調查,并開展了實驗室內的滸苔生物學基礎研究。
研究結果表明 (Mar. Environ. Res.: http://dx.doi.org/10.1016/j.marenvres.2012.10.007),江蘇自射陽到如東的輻射沙洲不同站位的水樣和泥樣中均可以檢測到綠潮滸苔的微觀繁殖體(基于藻體形態特征和基因條碼比對分析),它們在水樣和底泥中的豐度隨著站位和季節的不同而變化,這些滸苔微觀繁殖體構成了綠潮滸苔的“種子庫”。每年3-5月份,輻射沙洲沿海動物水產養殖業使用超過5萬噸的發酵雞糞用來肥水,通過自然生態土池法培育河蟹幼體,富含營養鹽尤其是氨氮的養殖廢水排放到該區域近海,加劇了海水的富營養化;在3-5月份的春季,不斷升高的海水溫度、光照以及富含營養鹽的海水有效促進了滸苔微觀繁殖體的快速生長。面積超過2萬平方公里的巨大輻射沙洲潮汐性的暴露為擱淺的綠潮滸苔提供了快速生長的機會;滸苔特殊的管狀形態結構使得藻枝光合作用充氣后可以快速實現漂??;在輻射沙洲漂起的滸苔可以鉤掛或附著在輻射沙洲不同的基質上,包括條斑紫菜筏架。
綜合結果表明,黃海滸苔綠潮的暴發是一個集輻射沙洲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季節性的人類水產養殖活動以及滸苔生物因素于一體的事件,發生的本質原因是該區域的海水富營養化。這些研究結果提示我們,在開發和利用灘涂的過程中,監控和處理動物水產系統產生的廢水和重污染河道的河水,是有效的減少營養鹽入海量是解決綠潮災害的根本方法,需要有節制、健康合理的對海岸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
上述結論先后發表在海洋環境研究雜志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上,第一作者是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峰博士,通訊作者為逄少軍責任研究員。該研究成果得到了青島市科技計劃項目、青島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委托計劃項目,以及青島市市南區科技發展資金項目的支持。
論文:
1. Liu F, Pang SJ, Chopin T, Gao S, Shan T, Zhao XB, Li J (2012) Understanding the recurrent large-scale green tide in the Yellow Sea: temporal and spatial correlations between multiple geographical, aquacultural and biological factors. Mar. Environ. Res. doi: 10.1016/j.marenvres.2012.10.007.(查看原文請點擊:http://dx.doi.org/10.1016/j.marenvres.2012.10.007)
2. Liu F, Pang SJ, Zhao XB, Hu CM (2012) Quantitative, molecular and growth analyses of Ulva microscopic propagules in the coastal sediment of Jiangsu province where green tides initially occurred. Mar. Environ. Res. 74:56-63.
黃海綠潮滸苔溯源研究資料圖片(1)
黃海綠潮滸苔溯源研究資料圖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