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員擔任首席科學家的973項目“熱帶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暖池的結構特征、變異機理和氣候效應”中期總結會在北京舉行??萍疾炕A司沈建磊處長、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張鴻翔處長、中國重大科技任務局任小波處長、項目專家組成員、領域專家咨詢組責任專家以及項目外同行專家出席會議。
沈建磊處長、張鴻翔處長分別致辭,王凡研究員匯報了項目總體情況和研究進展。
項目組發現了NEC分叉緯度的不規則年變化以及發現菲律賓海域的半年變化,揭示了西太平洋表層NECC的年際變化及其對不同類型ENSO事件的響應;發現并命名了熱帶北太平洋環流中的熱帶次表層水(TSSW),發現了熱帶-熱帶外次表層年際變化信號的內部通道,初步探討了熱帶太平洋表層與次表層之間的水交換;利用ROMS-SWAN模式耦合和湍流大渦模擬兩種模式工具,研究了Langmuir環流、波浪破碎、地轉等對海洋上層混合的影響;定量給出了西太平洋暖池區溫鹽三維結構的季節變化,與El Ni o的關系,以及年代際變化特征,并分析了變化的可能原因;分析了西太平洋暖池混合層內鹽度收支的空間分布,季節和年際變率特征;給出了鹽度收支的年際變化與ENSO信號、障礙層、赤道鹽度鋒以及熱收支之間的相互關聯;提出了利用觀測海區CTD資料獲得湍流混合特征的新估算方法;在暖池變異的相關研究中,重點考察暖池熱含量的變異情況,基本確定了熱含量指標在尋求暖池變異影響我國季節氣候異常的前期預測信號中的優越性。
在El Ni o的相關研究中,項目組深入研究了兩類El Ni o及其不同的氣候效應;在El Ni o可預報性方面成功模擬出中太平洋El Ni o事件,并且分析了2011年發生的難以預報的“二次探底”中太平洋La Nina事件的一個準確預報,同時發現了太平洋經向模態對兩類El Ni o事件有不同的前兆效應。在模式發展方面,科研人員建立了暖池海域高分辨率嵌套海洋數值模式以及一個包含鹽度和淡水通量為變量的中等復雜程度海氣耦合模式;所發展的包含鹽度的中等復雜程度海氣耦合模式具有創新性;提出的CNOP方法已在傳統型El Ni o可預報性研究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截止到2013年6月30日,項目組共發表論文67篇,其中由項目作為第一第二資助發表的SCI論文共40篇,包括國際SCI論文23篇,國內SCI論文17篇;出版了《ENSO與海洋環境和中國氣候異?!罚愑览?、趙永平、王凡,2013,科學出版社)和《亞印太海氣界面熱通量變化特征及其氣候效應》(陳錦年、王宏娜、左濤、何宜軍,2013,海洋出版社)兩本專著;發布了“全球海洋XBT訂正資料”和“印-太海洋熱通量數據產品”兩項數據共享產品,同時培養博士后7人,畢業博士11人,畢業碩士17人。項目首席科學家王凡研究員分別于2012年和2013年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國家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穆穆院士和王凡研究員多次受邀在國際會議進行報告,各課題也以多種形式與國內外的專家們開展了廣泛的合作交流活動。
各課題負責人分別報告了承擔課題的情況并進行答辯,黃榮輝院士、胡敦欣院士等專家對項目的工作狀態和研究前景進行了討論和評議。與會專家對項目肯研究成果和工作狀態表示肯定,認為各課題間融合較好,完成了既定研究任務。,專家同時建議,項目成果應該進一步提煉亮點,突出創新點,并將研究成果的創新性作為下一步的研究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