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山東省科技廳組織專家對“山東半島海灣生境和生物資源修復技術創新與應用”成果進行了鑒定。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牽頭,聯合中國海洋大學、山東省海洋生物研究院、山東省海洋資源與環境研究院、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馬山集團有限公司、山東藍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東東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東高綠水產有限公司和日照市嵐山區前三島水產開發有限公司共同實施,針對萊州灣富營養化、榮成灣養殖壓力大、海州灣漁業資源衰退等突出問題,通過系統開展生境和生物資源受損特征評估、生境和生物資源修復、修復效果評價技術研究,構建了以“本底評估-生境修復-資源養護-效果評價”為主線的海灣生境和生物資源修復設施、技術與模式。
項目查明了山東半島典型海域海草資源現狀和基本生態功能,發明了大葉藻播種和移植等專利技術,種子萌發率由自然萌發率不足15%提高到38%,移植成活率達80%以上(國際上低于50%);突破了鼠尾藻種菜成熟不同步的技術難題,實現了規?;庇?,配合海帶、龍須菜等大型藻類,實現了覆蓋全年的海灣生境修復;研發了基于生物行為學特征的系列新型人工藻礁和魚礁;示范區水質明顯改善,生物物種多樣性明顯增加。針對海灣資源修復中的關鍵物種,突破了櫛江珧、長蛸等苗種規?;庇夹g;發明了石灰環嵌套法,解決了刺參體外長期標記技術難題;建立了雙目立體視頻測量技術,實現了魚類、刺參活體重量的準確測量。增殖放流刺參、長蛸、魁蚶、褐牙鲆、許氏平鲉、金烏賊、中國對蝦和三疣梭子蟹共152.8億粒(尾),示范區經濟生物資源量明顯增加。構建了涵蓋養殖活動因素的典型海灣生態系統健康評價體系,評價了萊州灣、榮成灣和海州灣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結合山東半島重要海灣的生境資源特征,有效應用生態通道模型評估了萊州灣三疣梭子蟹、榮成灣刺參和皺紋盤鮑、海州灣許氏平鲉和大瀧六線魚的生態容量,為實施生境和資源修復提供了科學依據。項目成果經5家大中型企業集成應用,面積達10.7萬畝,推廣面積75.6萬畝;直接新增產值10.8億元,新增利潤3.8億元,間接新增產值60.1億元,新增利潤21.1億元。
鑒定專家一致認為,該成果在生境和生物資源修復、修復效果評價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創新性,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顯著,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鑒定會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