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展
您當前的位置 :

  自然界中的一些微藻因產油量高、生長速度快、環境適應性強,并可在邊際土地上用海水或廢水培養,被視作一種重要的新型能源作物,但目前對其高產油的代謝和調控機制尚不清楚。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研究中心領導的研究團隊率先揭示了分子水平的微藻產油過程動態規律。相關成果于41日在線發表于Plant Cell Li, et al, Plant Cell, 2014)。 

  該團隊在前期研究中,以微擬球藻為研究模式,揭示了微藻高產油性狀的遺傳基礎和進化規律(Wang, et al, PLoS Genetics, 2014)。但是,分子水平上微藻高效合成甘油三酯(即藻油)這一過程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呢?該核心問題一直缺乏系統性實驗證據的支持。 

  通過運用高精度的轉錄組學和脂類組學分析手段,青島能源所單細胞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李敬、王冬梅博士、寧康博士和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韓丹翔博士等考察了微擬球藻缺氮誘導產油過程中從3小時到48小時的六個不同時間點下轉錄組和脂類代謝組的動態變化規律,在國際上率先構建了野生油藻產油過程動態模型(圖1)。在氮源缺乏時,藻細胞中TAG含量大幅度提高,膜脂含量下降。在轉錄水平上,糖酵解、PDHCPDHC旁路、位于線粒體的三羧酸循環和氧化等途徑上的相關基因以及特定轉運蛋白的轉錄水平上調,推動碳流由碳水化合物、蛋白及膜脂代謝途徑流向甘油酯合成。在TAG組裝途徑中,位于葉綠體、線粒體和胞質等不同細胞器的7DGAT基因,在缺氮時轉錄水平上調,和上游其他上調基因一起,促進大量TAG的合成。該研究闡明的微藻亞細胞水平時間和空間上油脂合成代謝的這一雙重調控機制,為高產油藻的基因工程育種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嶄新的研究思路。 

  這一首個分子水平的微藻產油動態模型還進一步揭示了微擬球藻等野生高產油藻與低產油的萊茵衣藻等在油脂合成全局轉錄調控方式上的區別。其中,前者具有一型(Type I)脂肪酸合成酶基因,同時其DGAT基因(催化甘油三酯合成的最后一步)轉錄本的絕對豐度比后者多出兩倍。因此前者不僅在DGAT基因的數目(13個)上是目前已知藻類和植物基因組中最多的,而且在缺氮和不缺氮條件下均儲備了大量的DGAT轉錄本,從而高效支撐油脂的大量積累。 

  該研究獲得了基金委重大國際合作項目、科技部973和中科院創新團隊國際合作伙伴計劃等支持,由中科院青島能源所單細胞研究中心徐健研究員與中科院水生生物所微藻生物技術與生物能源研發中心胡強研究員共同主持完成。 

   

  1. 微擬球藻在缺氮條件下的產油過程。圖中均為一個微擬球藻細胞。時間代表開始缺氮誘導后的天數。綠顏色是用Bodipy染料染色的中性脂(其中絕大部分為甘油三酯)。照片提供:中科院青島能源所單細胞研究中心加晶。 

  原文鏈接 

  Li, J., Han, D., Wang, D., Ning, K., Jia, J., Wei, L., Jing, X., Huang, S., Chen, J., Li, Y., Hu, Q., Xu, J. (2014). Choreography of Transcriptomes and Lipidomes of Nannochloropsis Reveals the Mechanisms of Oil Synthesis in Microalgae, Plant Cell 10.1105/tpc.113.121418

  http://www.plantcell.org/cgi/content/short/tpc.113.121418?keytype=ref&ijkey=BhnbpS4WrLTZys1

附件:
    9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视频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_国产苏怡静事件在线看_欧美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