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展
您當前的位置 :

  829日,《科學》(Science)雜志刊發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高翔博士的最新研究成果“Strength of Stick-slip and Creeping Subduction Megathrusts from Heat Flow Observations”。該項研究由高翔博士和加拿大地質調查局太平洋地球科學中心王克林(Kelin Wang)教授合作完成,研究發現光滑洋殼的俯沖較粗糙洋殼的俯沖更易產生毀滅性的海底大地震。 

  環太平洋的深海底存在一個壯觀的地形單元,即帶狀分布的海溝深淵,那里是一個板塊向另一個板塊下俯沖的地帶,兩個板塊之間的俯沖面即為俯沖帶大斷層,由于構造運動活躍常常發生地震,因此也稱地震發生帶。俯沖帶大斷層可能產生對人類毀滅性的地震和海嘯,如2004年印尼9.2級和2011年日本9級大地震及其引起的海嘯都源于此類斷層。因此,此類大地震的危險性分析和減災設防工作,需要了解控制俯沖大地震生成的各類地球物理條件,其中俯沖斷層強度與地震活動性的關系一直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通常人們認為斷層強度越強產生的地震越大,而高翔博士和王克林教授卻給出了截然相反的觀點。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等項目的資助下,高翔博士和王克林教授以熱流實測數據為依據,首次發現有大地震發生的俯沖斷層相對于蠕變滑動的俯沖斷層生成更少的摩擦熱,說明有大地震發生的俯沖斷層強度更弱。    

  下圖展示了本項研究的俯沖斷層強度(視摩擦系數)與各俯沖帶迄今發生過的最大板間地震震級的關系。研究人員認為俯沖洋殼的粗糙程度控制著俯沖斷層的強度及地震活動性,光滑的俯沖洋殼導致更弱的斷層可產生更大的地震。 

  圖:俯沖斷層視摩擦系數與已知最大板間地震震級的對應關系 

  1 – Northern Hikurangi, 2 – Manila Trench, 3 – Costa Rica, 4 – Kermadec, 5 – Nankai, 6 – Kamchatka, 

  7 – northern Cascadia, 8 –Japan Trench, 9 – Sumatra, and 10 – south-central Chile 

    

      這項研究為了解大地震的地質條件提供了嶄新的思路,不僅對了解俯沖斷層大地震的物理機制,而且對地震和海嘯的防災減災工作有著重要作用。 

附件:
    9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视频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_国产苏怡静事件在线看_欧美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